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控制权激励双重性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基于高科技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08 12:47
【摘要】:高管激励契约对技术创新的显著影响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普遍关注,但以往研究多以显性激励为主。控制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高管隐性激励契约,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应从非线性视角出发对其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进行重新审视。本文基于创新经济学相关理论,运用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2007—2010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对高管控制权激励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转化能力三个维度构成;控制权激励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当达到极值之前,控制权激励以积极性为主导从而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具有促进效应,但超过此极值,控制权激励的消极性逐渐凸显,转而对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因此,保持适度的控制权激励力度、并对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进行合理配置是提升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理性选择。
[Abstract]: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execu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generally concerned b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 but the previous studies are mostly focused on explicit incentive. As an important implicit incentive contract, the incentive of control right has dual nature in essence,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ol incentiv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hould be re-examined from the nonlinear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economics and the balance panel data of Chinese high-tech listed companies from 2007 to 2010,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entive of executive control and the dynamic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sists of three dimensions: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put,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 and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entive of control right and the dynamic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obviously inverted U-shaped. That is to say, before reaching the extreme value, the incentive of control power is driven by enthusiasm and thus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dynamic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beyond this extreme value, the negativity of the incentive of control power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urn, the dynamic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an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 Therefore, it is a rational choice to improve the dynamic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to maintain the appropriate incentive of control power, and to allocate the explicit incentive and implicit incentive reasonabl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契约配置与协同——基于多层次情境因素的研究”(批准号71272120)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上市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研究”(批准号ZR2012GM004) 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基金“管理层激励与山东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优化(批准号201103065)
【分类号】:F276.44;F832.5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昌林,蒲勇健;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控制权激励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2 黄群慧;控制权作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理论分析及现实解释意义[J];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3 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愈湘,张秋生,杨航,张金鑫;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效应的实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2 孙天华;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当前中国公立大学委托代理关系若干特点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3 刘文波;股票期权制度创新的十大障碍[J];商业研究;2004年21期

4 张广胜,高闯;经理人力资本理论与经理股票期权制度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商业研究;2005年06期

5 连建辉;“管理者控制权”重探——管理者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配置[J];财经科学;2004年04期

6 高洁;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基础、理论根源及度量途径[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7 王玉霞;经理层期权激励计划的可操作性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8 杨善林,王素凤,李敏;国有企业经营者负激励机制设计——“油锅合同”模型解析[J];财经研究;2005年09期

9 陈玉荣;;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控制权配置研究[J];财会月刊;2006年02期

10 王双龙;;浅析组织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军林;;声誉、控制权与博弈均衡——一个关于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博弈分析框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剑;经理股票期权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杨建新;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郑贤玲;股票期权制理论与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程承坪;企业家人力资本开发及其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朱筠笙;公司控制权转让的效率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赵睿;企业家薪酬与企业绩效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史玉伟;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刘翌;我国公司治理文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陈朝龙;中国国企低效率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魏开锋;公司控制权市场与相关重大制度[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查成伟;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王晓曼;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哲学思考与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3 郑一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4 唐国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5 郑玮;家族式企业治理结构的分析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刘湘国;企业家职业化和市场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7 张正龙;自组织系统原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8 赵继军;我国直属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约束问题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9 施华淼;企业薪酬战略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王光庆;公司治理效率的分析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D];厦门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祥财;;中国古代职务消费述评[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冯根福;关于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06期

3 黄泰岩,郑江淮;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02期

4 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企业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年09期

5 曹正汉;传统公有制经济中的产权界定规则:控制权界定产权[J];经济科学;1998年03期

6 周黎安;罗凯;;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5年02期

7 李绍光;我国市场发育中的自增强现象[J];经济研究;1996年04期

8 刘小玄;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J];经济研究;1996年05期

9 杨瑞龙,杨其静;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J];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10 周鹏,张宏志;利益相关者间的谈判与企业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惠民;李文庆;;公用事业产品定价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J];城市问题;2011年07期

2 丁昌东;;论技术标准与企业竞争力[J];中国标准导报;2008年12期

3 方少曼;;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环评的探讨[J];科学之友;2011年14期

4 李建存;;浅析技术标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罗仙莉;;浅谈如何正确处理监管执法与执收执法的关系[A];从“收费型”工商向“监管型”工商转变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振华;乔玉楼;;资源环境一体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谢竞;;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立彪;双重标准与标准的双重性[N];中国质量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许步伟;坚持“三个统一” 保障执法到位[N];中国工商报;2006年

3 许欣;“三位一体”模式破解物管瓶颈[N];江苏经济报;2008年

4 翟苏明 丁徐;徐州工商局探索治理“黑网吧”有效途径[N];中国工商报;2006年

5 四川理工学院管理系 邓红 潘春跃;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辨析[N];中国人口报;2007年

6 驻河南记者 李格非 本报记者 孙军 高秋芳 特约记者 谢瑶扬 曹阳 吴春兴 刘昌兵 景德镇海虹置业有限公司 廖传铭;业委会遭遇双重危机[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7 吴梦寒;给农民工撑起“保护伞”[N];甘肃日报;2006年

8 一农;严把投资统计这道关[N];中国信息报;2007年

9 芷茵;应特别关注女性就业[N];盘锦日报;2008年

10 何君 张君;市北近千马路摊贩“持证上岗”[N];青岛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佳;我国房地产市场政策效果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韩铮;房地产价值属性与房地产企业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李爽;经理控制权激励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建祥;城市居民用水阶梯定价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71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171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9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