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doc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6-12-20 10:08

  本文关键词: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12344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美国农场信贷由商业银行、农场信贷体系(FCS)和农业部农场服务署(FSA)提供。其中,农场信贷体系是由借贷人拥有、提供相关业务的合作金融机构,成立于1916年,分支机构遍及美国50个州和波多黎各,目前总资产约12000亿美元左右。美国1971年《农场信贷法》规定,农场金融机构主要由农场信贷银行、联邦土地银行协会、农产信贷协会、合作社银行等组成,受农场信贷署管辖,服务对象是农牧民和水产养殖业主,以及为农业从事的加工和营销、农村住房、农场经营、农业水产和公共设施合作社、从事国际贸易的国内外实体。1998年的农场金融机构中,农场信贷体系贷款占21%,贷款对象主要是退休型农场、大型和超大型农场;商业银行数量占48%,占全部农场贷款的44%-54%;农场服务署贷款主要针对小农场,并为其他借贷机构提供担保,只占6%。大型和超大型农场贷款占农场贷款总量的43%,其中从银行的贷款只有41%,两类农场贷款之和占农场服务署贷款的55%,农场服务署贷款占小农场总借款的52%,而小农场贷款的31%来自农场服务署,35%来自商业银行。因此,尽管农场信贷体系作用在下降,但是在美国农场金融中其作用仍无法替代,成为美国农业部最主要的金融支农工具之一。现今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正处在改革的进程中,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如法制不健全、目标定位不明、金融风险大、治理结构不完善、宏观管理错位等在美国农场信贷体系的历史上也曾长期存在,但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和立法的不断修改和完善,逐步得到了解决,因此,美国农场信贷体系的经验和法制化过程,对于建设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一1987年《农业信贷法》与美国农场信贷体系的法制化美国现行农场信贷法规主要包括《农场和农村共同发展法》、1971年《农场信贷法》、1936年《农村电气化法》、《农业贷款的妥协、调整和取消(1942年法)》和《取消农村发展规定与2002年农场安全和农村投资法关联》,其中对美国农场信贷体系发展意义最大的是1987年《农业信贷法》和1971年《农场信贷法》,前者规定了美国农业金融的基本职能和组成,后者则对美国农场信贷体系与各机构的运作规则进行了严格规范。美国农场信贷体系前后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以大萧条时期为界。1912年,美国接受了1908年提出的建立农场合作信贷体系的建议。1916年《联邦农场贷款法》设立了12个土地银行提供农场不动产长期贷款,后来并开始发放农户抵押贷款。1923年,根据《农业信贷法》成立了联邦中介信贷银行,主要对农牧户发放生产经营信贷,经营农户商业银行票据、农业信贷公司和牲畜贷款公司的票据贴现,同时发放农产品储备信贷。1933年《紧急农场抵押法》规定金融机构有义务帮助土地银行渡过大危机,而1933年《农场信贷法》促成了农产信贷协会和合作社银行的成立,对于解决农户生计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很大作用。到1933年前后,美国农场信贷体系的各种政策功能不断完善,基本满足了农牧户和合作社的生产急需,使农户有了可靠而充分的信贷来源。在农场信贷体系的管理方面,1933年成立了农场信贷署,集中加强监督农村危机救助计划,合作社银行也纳入农场信贷署管辖。到1968年,农场信贷体系实现了农户完全所有权、政府资本退出的预定目标。1987年《农业信贷法》是一项具有变革意义的立法,标志着农场信贷体系发展进入第三阶段。1987年《农业信贷法》规定,农场信贷体系保证借贷人在退股时可以获得等值退款,还保证被清算银行冻结股份的安全。法律强调了个人和集体的还款义务,规定每家银行在单独承担义务的同时,还要共同分担农场信贷署的金融风险。1987年《农业信贷法》合并了同一金融区的联邦土地银行和联邦中介信贷银行,各个合作社银行和中央合作社银行也合并为全国合作社银行。目前,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机构只剩下全国合作社银行和圣保罗(St.Paul)区域合作社银行。每个农场信贷区有一个地区合作社银行,和国民合作社银行一起承担把信贷发放到具体合作社的任务。国民合作社银行直接承担对地区合作社银行的贷款,在地区合作社银行的信贷上限之外联合提供信贷业务。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董事会的成员包括农场信贷署董事会,在体系内的银行保险基金用完时,承担归还其本息的义务。1987年《农业信贷法》成立了农场信贷体系保险公司、联邦农业抵押公司、联邦农场信贷体系救济会、融资救济公司和联邦农场信贷银行基金公司,共同发挥金融支农作用。其中联邦农业抵押公司主要开展长期农业信贷管理,只要是合格信贷机构,如农场信贷体系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工商业开发公司、储贷协会、商业融资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或其他发放农业贷款和为提供农业抵押贷款服务的实体,均可以农业不动产为抵押发放贷款,然后在联邦农业抵押公司二级市场贴现。成立农场信贷体系救济会的目的,是对本体系及其机构提供救济、保护借贷人股份,恢复金融机构活力,使信贷业务得以延续。依据共同会计准则,当金融机构的股票账面值和权益低于平价面值时,救济会将通过发行优先股维持股票面值,并监督机构的金融状况、经营计划和机构运行,也可通过发行优先股合并金融机构。实际上,优先股促使高成本债务退出信贷市场。而成立融资救济公司是通过发行证券提供资本,解决农场信贷机构的经营困难,融资救济公司承担头5年内利息的支付,融资银行承担第6到第10年利息的一半,从第11年开始的5年,融资银行才承担全部利息,并逐步归还联邦政府利息。而创立联邦农场信贷银行基金公司是通过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并由该公司自行决定发行利率。九十余年来,美国农村金融和农场信贷体系的发展,显示出美国政府通过不断的改革支持手段,恢复农场信贷体系的金融能力和市场主体地位的一贯思路,而且政府管理规范越来越严密,意图最大程度地避免金融风险,同时推动农场信贷体系与全国金融体系的融合,最终体现支持信贷资金流向农村,支持农场发展的意图。二1971年《农场信贷法》与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的明晰与具体化1971年《农场信贷法》扩大了农场信贷体系的经营范围,体现了使农场信贷署组织结构和功能永久化、权利明晰化的思想,成为美国农场信贷政策发展的里程碑。1980年,1971年《农场信贷法》修正案扩大了农场信贷体系对会员借贷户的服务功能和基金来源,增加了贷款目的规定,提高了贷款限制,对于新开办业务和资本结构变化重新授权,扩大了农村信贷体系融资规划权,还允许联邦土地银行参与商业银行贷款。1985年颁布的1971年《农场信贷法》修正案规定:①农场信贷署是农场信贷体系的管理中枢,职能更独立,管理更全方位;②扩大农村信贷管理署的强制管理权;③创立农场信贷体系资本公司,加强融资功能。2002年,美国再次修订了1971年《农场信贷法》,明确该法的目的是推动农场信贷体系走向农户所有,使资金充分灵活流向农村地区,以解决当前和未来的农村金融需求,建立为农牧户及其合作社,为农村居民、农会以及其他依靠农作的实体提供信贷的合作社体系。1971年《农场信贷法》立法的政策目标是:①设计农户合作型农场信贷体系,以改善农牧户收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美国农场合作金融法制化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0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20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c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