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基于资产期限结构的流动性过剩的内涵、测度与因子分析

发布时间:2019-07-09 12:14
【摘要】:本文基于资产期限结构探讨了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并对流动性过剩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流动性过剩的管理思路与策略。基于资产期限结构的流动性过剩可以分解为一期滞后流动性过剩、货币期限结构与均衡比例期限升水变化率三个因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因子的均衡值均呈现季度循环的特征。中央银行应明确流动性过剩的下限和上限,在同一年度内应采取流动性管理策略保持流动性稳定提高,在不同年度应保持高流动性过剩与低流动性过剩之间的转换。为实现流动性过剩季度循环的均衡路径并使其保持在上下限范围内,中央银行可以选择流动性管理工具依据季度循环的特征调控货币期限结构与均衡比例期限升水。
[Abstract]:Based on the term structure of asse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excess liquidity, and make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and factor analysis of excess liquidity.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the management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excess liquidity. The excess liquidity based on the term structure of asse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factors: the excess liquidity of the first phase lag, the change rate of the monetary term structure and the equilibrium ratio of the period rising water.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equilibrium values of the three factors are characterized by quarterly circulation.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make clear the lower limit and upper limit of excess liquidity, adopt liquidity management strategy to maintain stable improvement of liquidity in the same year, and maintain the conversion between high excess liquidity and low excess liquidity in different year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quilibrium path of the quarterly cycle of excess liquidity and keep it within the upper and lower limits, the central bank can choose the liquidity management tool to adjust the monetary term structure and the equilibrium proportion period to ris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rterly cycle.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73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8JA790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09YJC790028)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WJQ2011042)的资助
【分类号】:F224;F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艾洪德;郭凯;;流动性过剩、利率期限结构与最优利率规则[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2 彭兴韵;;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3 杨继生;;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4 陆磊;;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J];金融研究;2007年01期

5 陈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J];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6 李斌;;从流动性过剩(不足)到结构性通胀(通缩)[J];金融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韩汉君;[N];解放日报;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新华;浅析农村民间信贷[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2期

2 束景明;;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选择与放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曲世林,罗守贵,欧阳令南;关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8期

4 尹希果;曾冬梅;;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5 李世美;;股票价格对超额货币需求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杨莲娜;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的实证分析与农户金融需求的满足——对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的调查及其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霍艳斌;;虚拟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04期

8 张丹;雷立钧;;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优化[J];北方经济;2008年22期

9 刘忻梅;杨金林;唐俊;;内蒙古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24期

10 陈爱林;金融结构的理论、现实与启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蕾;谭东明;王静;;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碧;;关于金融资本助推“三农”建设的思考[A];“培育创业人才,,推进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卢有红;彭迪云;;基于成长阶段的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定位[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建;黄少安;;土地产权、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梁锐;王皓;;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相关性分析——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伯钧;;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7 陈甬军;晏宗新;;中国银行业改革绩效与管制次序分析[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8 吴超林;张春生;;中国M2/GDP畸高原因的再考察——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9 尹婵娟;;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量化分析[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高帆;;国际金融危机的多维反思与中国的政策选择[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武民;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吴越;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杨云;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张国庆;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9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文政;中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添行;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林丽萍;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许卫;浙江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出口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泓震;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岩;农村民间借贷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李晓;需求导向下的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7 生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成熟度的测定与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徐丽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何平;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杜静;农村金融供需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潮;;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2 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J];财贸经济;2003年01期

3 曾康霖;;“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4 王国刚;;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效应分析——二论资金流动性过剩[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5 李成;姜柳;;从汇率制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J];金融论坛;2006年09期

6 范小云;刘开林;;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自愿性与非自愿性因素辨析——兼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7 董积生;;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6年09期

8 赵博,雍家胜;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在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9期

9 张志暹;边永平;;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分析[J];甘肃金融;2007年11期

10 冯学敏;何雁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海南金融;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阎岩,刘学宗;典型相关分析在科研投入产出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1年08期

2 唐建荣;城市经济国际化程度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09期

3 杨春燕,赖彦斌,刘目兴;内蒙古现代化进程因子分析与地域差异[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Z1期

4 罗海青;柳宏志;;顾客价值评价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3年24期

5 德娜·吐热汗;新疆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及结构的统计分析[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朱庆华,曲英;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统计分析[J];管理科学;2005年02期

7 徐映梅,叶峰;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8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李甫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实证[J];企业经济;2005年10期

10 田波平;苏杭;孙威;冯英浚;;沪深并购上市公司绩效评估的二次相对效益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本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物流中心选择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谢世平;刁U喸

本文编号:2512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512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3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