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5 12:00
【摘要】:随着中国财富市场快速提升,私人银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目前,中国各家私人银行都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服务高端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模式,并依据自身资源、定位和服务的特色,提供不同深度和广度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客户群,以获取财富市场份额。随着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客户理财意识的成熟以及需求的日益复杂化,私人银行发展也面临着着很多的问题.因此,选取我国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开展最具代表性的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业务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充分了解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探讨其模式的创新,对中资银行进一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启示意义。 论文首先对私人银行的概念和服务对象、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客户需求理论、创新理论等进行阐述;其次以国际上颇具代表性的三家私人银行瑞银、花旗、汇丰私人银行为例,研究了其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总结其成功的要素;随后依据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背景和私人银行客户特征及其需求的现有研究结果,从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三方面具体分析了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现状、问题;最后借鉴前述国外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启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的创新策略。
【图文】:

净值,人群,财富


南京邮电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4图4.1 中国2008-2013年高净值人群的规模及构成来源:贝恩公司高净值人群收入-财富分布模型4.1.2 中国高净值人群财富需求和行为特征不断变化根据现有调研资料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的首要财富目标,从两年前的“创造更多财富”转向“财富保障”,而且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年龄层比较集中,约70%的受访者年龄处于40-60岁之间。随着更多的高净值人士开始关注财富保障,越来越多投资者倾向于通过分散投资和追求稳健收益来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这一群体事业逐步进入巅峰期和稳定期,部分高净值人士的子女即将成年,一些高净值人士有关财富传承的需求开始彰显,超高净值人士私人银行业务需求尤其明显,其中约三分之一的高净值人士、约二分之一的超高净值人士(可投资资产超过1 亿元以上)面对遗产税政策信号刺激、财富保障、子女成年以及家族企业进入移交阶段等,开始考虑财富传承,希望借助的金融平台工具和服务,进行财富传承的安排,包括家族信托、税务筹划、法律咨询、保险规划等。随着该群体“财富传承”需求进一步显现

投资偏好,净值,人群


的表现以及风险的考虑,投资者对中低风险稳健投资的需求日益扩大,固定收益类产品比例显著增加,而对股票、基金和其他境内投资(除信托产品以外),投资证券市场的热情有所下降。高净值人群投资偏好变化如图4.2所示。图4.2 高净值人群投资偏好变化来源:2011年和2012年中国建设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展的高净值客户调研另外,现有研究发现,资金来源与各细分群体的投资偏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长期积累为主的如财富保值型,风险偏好相对较低,而以投资获利为主的专业创新型和时尚金领,其风险的偏好则相对较高。特别是部分企业主们面临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有融资方面的需求,,期望通过私人银行平台或个人贷款、公司贷款的形式获取融资。目前,高净值人群对于增值服务的需求也进一步提高,尤其生活品质类和财富规划类的增值服务。对于生活品质类增值服务,高净值人群最希望得到医疗健康服务、子女教育和高端人士聚会等方面增值服务。在医疗健康方面,专家预约挂号和养生保健相关的专家咨询讲座等都较受欢迎。在子女教育方面,留学咨询类服务较受欢迎,同时高净值人士表示希望私人银行可以利用自身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旭彬;对中美私人银行业务的思考[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05期

2 王泽森;王坤;;私人银行业务在西方的实践[J];银行家;2006年05期

3 张志宏;;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何处走[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年07期

4 黄俊恺;;打造在岸私人银行业务[J];上海经济;2006年06期

5 庞时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探讨[J];黑龙江金融;2006年12期

6 薛桂清;;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7 阎焱;周亚琼;;私人银行业务:高端客户争夺之战[J];西部论丛;2007年01期

8 黄春铃;;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新金融;2007年03期

9 王勉;王英诚;;中国私人银行业务上路[J];w

本文编号:2556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556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8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