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中国信用评级产业付费机制的利益冲突与政府监管

发布时间:2020-04-08 04:25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借贷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对称,信用制度的发展在给投资人、发行人以及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违约的信用风险,作为一种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安排,信用评级产业应势而生。信用评级的结果常常会通过改变人们预期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中国的信用评级产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缺失,信用评级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关于信用评级产业付费机制的争论从未间断。 针对发行人付费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等级相似等问题,人们提出转变成投资人付费模式。他们认为投资人付费模式可以解决发行人付费模式带来的等级买卖问题,有利于评级结果的客观公正。然而,投资人付费模式也存在弊端。投资人付费会有“搭便车”的可能,向投资人收费的模式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由于评级产品属于信息产品,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如果缺乏产权保护措施,信息产品的价值将无法实现。信用评级机构花费大量的成本进行评级,当评级信息为某个投资人所掌握,借助于互联网传递的便捷性,评级信息会迅速传播,导致评级机构向个别投资人收取的费用不足以弥补开展评级工作所付出的成本。我国目前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尚未完善,投资人付费模式在当前环境下并不可行,因而发行人付费模式更适用于我国。为有效解决当前发行人付费引起的利益冲突和等级相似等问题,我们应该改革现有的发行人付费模式,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目前关于信用评级产业付费机制的探讨多集中于发行人付费和投资人付费的利弊。然而,以经济学理论分析发行人付费的可行性以及对信用评级收费标准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希望在此方面有所贡献。 本文利用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相关经济学理论从信用评级产业的本质探究发行人付费模式的可行性,丰富了信用评级理论研究文献。尽管中国信用评级产业历经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评级产业的监管部门很多,但是没有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产业付费机制做出明确规定,发行人买单模式带来的等级买卖现象也较为普遍,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监管部门以及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为评级付费机制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为监管部门重新设计监管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了信用评级的重要意义、我国信用评级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我国信用评级产业付费机制。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信用评级产业和付费机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了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探讨了信用评级产业的本质,这部分从理论上阐述了信用评级产业的产生和评级机构的中介性质,并从产品属性和双边市场角度论证了发行人付费模式的合理性。 第四章论述中国信用评级产业付费机制的现状与问题,介绍了当前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等级相似以及政府监管的现状。 第五章论述完善现有信用评级付费机制及政府监管的方法:一、评级机构本身发展方向的转变,注重声誉机制的约束;二、政府监管的完善,细化市场准入标准和加强法规建设。 第六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两点政策建议:一、加强对评级产业的有效监管,转变市场准入控制的方式;二、合理利用反垄断法律,促进评级产业竞争。
【图文】:

评级机构,市场份额,大公,情况


企业评级、企业债券评级、担保机构评级的机构进行资格认证。目前,规模较大、资质齐全的5家机构包括:大公、上海新世纪、联合资信、中诚信、上海远东。这五家机构在评级市场上占的份额也很大,见图4一1。目其他,.中诚信,34.12%大公,26.11%口联合,26.41%日日新世纪纪...远东 东口口大公 公口口联合 合...中诚信 信田田其他 他图4一 12005一2007年主要评级机构市场份额情况(按家数)资料来源:李振宇、陈东明、钟用,等《资信评级原理》第2版,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辉,周慧文;融合、共进与发展:资信评级行业中外分析研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杨国英;;揭秘信用评级机构背后的盈利模式[J];国际融资;2010年09期

3 顾琴琳;;信用评级收费机制研究[J];征信;2010年01期

4 孙章伟;;美国信用评级公司综合分析及中国信用评级产业政策安排[J];征信;2010年06期

5 楚建会;;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规制研究[J];征信;2011年02期

6 秦凤鸣;;信用评级悖论与利益博弈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1年04期

7 楚建会;;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反垄断规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1期

8 朱全涛;张克中;;信用评级:一种解决非对称信息问题的新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1期

9 应娟;张益新;;信用评级机构收费模式探讨[J];上海金融;2006年06期

10 翁国华;;发展信用评级市场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上海金融;2006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晨阳;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18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618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8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