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证券市场制度的渐趋完善和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业务趋同,越来越多的证券公司已经从经营经纪业务逐渐涉及到证券业的各领域,如发行与承销、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二是经纪与自营业务并进,表现为证券公司既是证券市场的中介机构,又是证券市场的参与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的稳定健康快捷发展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证券市场发展的推动力。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强弱不但影响着自身在证券行业的地位,还影响着证券市场上证券公司的运行,因此对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现有文献中,关于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评价问题大多只是针对部分实力相对雄厚的证券公司或者某类证券公司(如经纪类、创新类等)的评价分析,基本上没有对我国绝大多数证券公司进行的综合评价;构建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很大分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完善。目前两种或两种以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如主成分和标准差方法、标准差和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方法的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识别数学模型、粗糙集和专家评分法、基于熵权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等,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鉴于此,本文从证券公司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各项能力,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等,以及现有规模、风险控制、公司治理、资源环境等方面具体阐述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涵义,最终选取了21项指标构成了证券公司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对原始数据进行规格化处理之后,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指标赋权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从规模因素、能力因素、风险控制、公司治理四大方面对我国94家证券公司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分析,得到我国94家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序,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如分类监管和上市与否等方面对我国证券公司的综合实力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类证券公司综合实力之间的差异及其主要特征。结合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指出我国证券公司所体现的特征,并对此提出有效的可行性的建议。 本文内容共分为如下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给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对关于目前我国证券公司评价研究和以往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简要的综述和评析。 第二部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证券公司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各项能力,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等,以及风险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具体阐述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涵义;根据指标体系选取的科学性、全面性、简洁性和可操纵性的原则,初步选取指标,根据相关系数,结合定性分析,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原始数据存在不同量纲,指标数据性质不统一,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评价前的规格化处理,然后将规格化处理后的数据用于确定权重和计算下一章节的关联系数矩阵。该部分采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即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来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第四部分:综合实力的测评。对常用综合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进行简要说明后,详细叙述选择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的依据,对选取的综合评价方法的理论、步骤及其具体实施进行详细说明;根据规格化处理后的样本数据得出综合评价结果,进而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我国证券公司综合实力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第五部分: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首先从综合实力及其规模因素、能力因素、风险控制、公司治理四个方面分析我国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评价结果;后两节分别从不同分类监管(创新类、规范类、待评审类)和证券公司上市与否(上市和非上市证券公司)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指出各类证券公司实力差异的主要特征。 第六部分:主要结论与建议。结合第五部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主要结论,指出我国证券公司的特征,为全面提高我国证券公司综合实力提出三点建议,即弥补不足发挥优势、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相结合、健全公司治理制度。 本文为尽可能全面体现我国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各项特征,构建了我国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在: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根据企业财务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将体现证券公司综合实力的能力因素划分为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个子准则;严格地将体现证券公司总量的指标划分到规模因素中,将体现证券公司各项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划分到能力因素中;将中国证监会分类监管评级引入评价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39;F224
【图文】:
公司的风险控制水平得分差距不大,依次为待审类、创新类、规范类证券公司;创新类证券公司股权集中度相对分散,规范类和待评审类证券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见图4一2。

5.3上市与非上市证券公司的对比分析本文将我国证券公司是否上市’‘作为分类讨论的指标,对实证部分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企业而言,上市与否不仅仅是其融资途径上的差呈二亚旦还竺翌鱼甚融鱼逃力上的差显竺上立证券公司依报其现真的鳃和声誉,以及所处的优势地位和环境,与非上市的证券公司相比必然在规模、能力、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等某些方面存在优势;而非上市证券公司则有可能是达不到上市融资的要求或是已经达到但却没有通过上市的途径来进行融资。上市与非上市证券公司的综合得分及其各个方面得分的平均数据见图4一3。由图4一3可见,上市证券公司的综合得分(0.5161)明显高于非上市证券公司(0.4556)。规模因素方面,上市与非上市证券公司的差距非常明显,从图形来看体现为上市证券公司的规模因素得分明显高于非上市证券公司,从数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其慧;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指标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杨桂菊,王志坚;工业企业综合实力评价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2年01期
3 陈孝新;多因素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分析中的应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S1期
4 张川,佟玉明,潘德惠;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判[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11期
5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的测量与评价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6 陈振宇;陈新强;;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师;2007年03期
7 王惊涛;郝春晖;;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综述及展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9期
8 王俊,夏洪胜,肖添意;企业综合实力模糊评价[J];情报杂志;2005年04期
9 郎波;付静;;我国证券公司经营状况综合评价[J];商场现代化;2005年29期
10 王晓芳;王学伟;;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雪荣;管理体系整合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白云;基于DEA原理的我国证券公司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2 傅智能;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马娟;我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4 丁胡送;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5 朱美兰;我国证券公司综合实力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沈芬珠;我国经纪类券商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
2714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714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