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价格中的信用风险信息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17:01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价格中的信用风险信息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信用经济的发展,信用风险逐渐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风险。然而,在风险监测方面,金融机构表现得不尽人意。因为目前主流的监测方法是基于历史数据的财务分析,而财务数据是滞后的,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信用风险变化。上世纪末,各国学者开始探索新的信用风险监测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基于金融资产市场价格的监测方法,例如KMV模型和信用价差模型(下文简称为CS模型)。这两种模型均是通过市场价格信息监测信用风险,这决定了它们只适用于有效市场。所以,在应用这两种模型之前,有必要对股票和债券价格中的信用风险信息有效性进行研究。我国信用经济规模逐年增大,建立信用风险实时监测体系是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保证。国内学者已得出,KMV模型和CS模型在我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分别能够反映股市和债市中的信用风险信息。那么,同一个信用风险信息在两市场中的反映是否一致?两者具有什么关系?哪个市场(或者哪个模型)更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债务人的信用风险信息?这些问题都是信用风险监测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选择既发行股票又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别应用KMV模型和CS模型计算得到违约距离倒数(RDD)和信用价差(CS),用于反映上市公司在股市和债市中的信用风险信息。然后,本文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时间维度研究RDD和CS的动态变化、两者关系及两者与实际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在长期关系研究中,本文分别应用相关关系分析、协整检验等计量和统计方法,得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反映公司信用风险信息上具有长期一致性;同时,本文应用分组统计、回归分析等方法验证了公司的实际信用风险大小是影响两者长期一致性的重要因素,即实际信用风险越大,两者的一致性越强。在短期关系研究中,本文将事件研究法进行了合理化地改进,用于研究具体信用风险事件(例如,信用风险初步恶化、信用风险恶化升级、信用风险改善等)对RDD和CS的短期影响及两者的动态关系,研究得出在信息有效性方面,股票市场优于公司债券市场,即股票市场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反映信用风险信息,而公司债券市场只有当信用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大约6个月)时才开始反映,但随着信用风险的增加,两市场的反映趋于一致。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最后针对合理利用两种模型,建立适用我国的信用风险实施监测体系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信用风险监测 股票市场 公司债券市场 KMV模型 信用价差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8
  • 1.2.1 KMV模型和模型参数修正的国内外研究13-15
  • 1.2.2 公司债券信用价差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5-16
  • 1.2.3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化相关关系研究16-17
  • 1.2.4 文献评述17-18
  • 1.3 研究方法18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18-19
  • 1.5 创新点19-21
  • 第2章 金融资产价格信息有效性基本理论分析21-28
  • 2.1 金融资产价格信息有效性的基本理论21-23
  • 2.1.1 有效市场假说21-22
  • 2.1.2 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22-23
  • 2.2 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信息信息有效性分析23-27
  • 2.2.1 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状况23-26
  • 2.2.2 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信息有效性对比分析26-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股票和债券价格中信用风险信息长期一致性研究28-49
  • 3.1 两种价格中信用风险信息的长期一致性研究28-42
  • 3.1.1 研究假说28-29
  • 3.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9-32
  • 3.1.3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32-33
  • 3.1.4 实证检验与分析33-42
  • 3.1.5 结论42
  • 3.2 两市场中信用风险信息的长期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42-48
  • 3.2.1 指标选择和基本统计43
  • 3.2.2 长期关系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43-46
  • 3.2.3 长期关系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46-48
  • 3.3 本章小结48-49
  • 第4章 股票和债券价格中信用风险信息短期差异性研究49-63
  • 4.1 研究假说49-50
  • 4.2 研究设计50-56
  • 4.2.1 研究过程与方法50-54
  • 4.2.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与数据描述54-56
  • 4.2.3 事件的定义和事件窗的确定56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56-62
  • 4.3.1 公布首次财务恶化信息对RDD和CS的影响56-57
  • 4.3.2 公布财务恶化升级信息对RDD和CS的影响57-58
  • 4.3.3 公布财务状况改善信息对RDD和CS的影响58-59
  • 4.3.4“股市繁荣”对RDD和CS的影响59-62
  • 4.4 本章小结62-63
  • 第5章 完善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63-65
  • 5.1 应用实时识别和度量模型,完善我国的信用风险监控体系63
  • 5.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信息更加有效地传播63-64
  • 5.3 加强金融信息、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64
  • 5.4 综合金融市场信息,,建立我国的信用风险预警制度64
  • 5.5 本章小结64-65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65-67
  • 6.1 全文总结65-66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怡 ,戴炜;直面入世后的中国企业信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年04期

2 江苏省淮安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对策[J];中国信用卡;2002年06期

3 李坚;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政策措施[J];新视野;2004年01期

4 杨毓;加快诚信建设 创建良好信用环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王大龙;李玉梅;;提高市场主体信用质量 防范银行业信用风险[J];河北金融;2006年02期

6 李森林;信用缺损的原因及对策[J];西部论丛;2003年08期

7 焦健;窦尔翔;;信用评级失误引发次贷危机机理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罗宏峰;;信用衍生工具的兴起[J];证券市场导报;1996年06期

9 梁晴艳;提高信用质量促进业务发展[J];保险研究;2001年12期

10 李悦;;经济周期对信用风险的影响[J];浙江金融;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世坤;余其煌;;信用风险的量化和计算[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2 吴真;;信用评级:信用机制的商法保障[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仁先;信用危机能不能关进魔瓶[N];中国商报;2000年

2 查明;我国银行业信用质量明显提高[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单羽青;标普:内地企业信用质量出现明显分歧[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唐涛 关晋君;保险机构内部信用评级初探[N];中国保险报;2011年

5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荣恩;论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N];金融时报;2013年

6 钟水浩;欧洲保险业信用评级下降[N];中国保险报;2004年

7 黄伟;我省启动工业企业信用质量评价[N];新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高国华;信用债风险显著升高[N];金融时报;2014年

9 单羽青;美国公司信用质量提高[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10 华强;信用评级不应影响股市[N];华夏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敖慧;信用担保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蒋f;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3 刘家鹏;信用组合风险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品;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信用风险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郭文婷;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分析模型研究及实证检验[D];复旦大学;2014年

3 王刚;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价格中的信用风险信息有效性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年

4 刘飞;信用评级理论及实践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孟思凡;我国信用评级监管制度完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朱美美;美国治理信用评级失灵对我国的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7 滕杨;我国信用评级业的规范途径和发展方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亦苒;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荣佳茵;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杨燕;美国资产证券化中信用评级防御风险机制法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价格中的信用风险信息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72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5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