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4:06
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之所以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是因为改革不仅关系到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历时8年。总体看,在各有关方面的努力下,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应该看到,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的改善,主要是政策扶持和贷款扩张的结果。法人治理不完善,内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仍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而农村信用社只有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履行好支农服务功能,才能实现改革的最终目标。同时,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完善又与本轮改革的两项重点,即产权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都有着的密切联系,可以说完善法人治理是关系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重大核心问题,对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实现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货币金融理论、制度经济学、合作经济理论、产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采用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通过分析现行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条件下法人治理特征及其成因、存在问题、产生的后果,并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提出完善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总体设想和路径选择。 随着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全面实施股份制改造,以及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转变为行政管理,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已经开始异化。主要表现在全面背离合作制属性、民有资本官营化和逆向治理。2010年,监管部门宣布五年内将农村信用社全面改造为股份制金融企业,标志着在政府主导下农村信用社将全面放弃合作制属性。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通过不断规范股金管理,使其资本已经全部转为民有资本,应体现“民有资本民营化”,但在改革实践中,由于省联社对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转变为行政管理,使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呈现浓厚的“民有资本官营化”和逆向治理特征。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异化既有政策性原因,也有制度性原因。政策性原因表现在政策设计的缺陷,历次改革主要依靠政策性文件推动,随意性大、权威性、规范性不足,政策执行中往往走调变形,农村合作金融的功能定位始终模糊不清。制度性原因表现在政府供给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不论是做为国有银行的基层组织,还是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造,都是自上而下由行政主导强行推动的结果。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异化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背离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是民有资本官营化剥夺了股东的权力,造成不尊重农村信用社产权的负面影响。二是逆向治理造成权责严重不对称,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由省联社直接任命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导致多级委托—代理关系,代理链条越长,激励约束效率越低下。四是背离合作制的最终后果是严重背离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初衷,即增强“三农”服务功能的根本宗旨。 通过对农村信用社三种产权制度形式的利弊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看,合作制农村信用社强调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股份合作制能够实现为社员服务和追求一定盈利并举,更适合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区;股份制模式只适合工业化程度较高,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不多的发达地区。 借鉴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总体设想和路径选择。总体设想是: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为核心,以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为制度保障,以构建农村金融系统性政策扶持体系为外部动力,推动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由全面实施股份制适当回归合作制属性,由“民有资本官营化”转向“民有资本民营化”,由逆向治理回归法人治理,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实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支农服务功能的法人治理目标。 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路径包括: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农村信用社根据当地实际选择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产权组织形式;二是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通过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促进建立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机制,从而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理目标。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剥离省联社的行政职能,使省联社回归行业管理职能,维护农村信用社县(市)法人地位的独立性;四是建立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完善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环境,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832.3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分析范式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 本文的主要论点
第2章 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
2.1 法人治理的内涵
2.2 法人治理问题的产生
2.2.1 产权关系
2.2.2 企业制度形态的演进
2.2.3 产权权能的分离
2.3 委托代理理论
2.3.1 代理问题及代理成本
2.3.2 法人治理要解决的问题
2.3.3 委托人的激励机制设计
2.3.4 竞争在解决法人治理问题中的作用
2.4 法人治理的基本框架
2.4.1 法人内部治理
2.4.2 法人外部治理
2.5 法人治理的有效性及目标
2.5.1 法人治理的有效性
2.5.2 法人治理目标
2.5.3 法人治理目标的相关学说
第3章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3.1 合作金融的内涵和特点
3.1.1 合作金融的起源
3.1.2 农村合作金融的原则
3.1.3 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
3.2 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3.2.1 经营目标的变化
3.2.2 组织形式的变化
3.2.3 股份构成与资金来源的变化
3.2.4 经营管理的变化
3.3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3.3.1 农村信用社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区别
3.3.2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3.4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有效性
3.4.1 产权关系清晰
3.4.2 所有者具有选择和监督代理人的权威
3.4.3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
3.4.4 根据业绩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
3.4.5 保持在分散基础上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3.4.6 具备开放性和适应性
第4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形成的背景
4.1 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发展回顾
4.1.1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4.1.2 2003 年改革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分析
4.1.3 2003 年改革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缺陷
4.2 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进展情况
4.2.1 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4.2.2 改革的主要成效
4.2.3 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特征、成因及问题
5.1 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股权变化情况
5.1.1 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有所增强
5.1.2 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5.1.3 改革后农村信用社资本全部是民有资本
5.2 三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5.2.1 合作制存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缺陷
5.2.2 股份合作制的利弊分析
5.2.3 股份制的利弊分析
5.2.4 不同产权组织形式法人治理有效性的比较分析
5.3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现状
5.3.1 股权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仍未形成
5.3.2 股权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5.3.3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尚待时日
5.4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异化
5.4.1 “民有资本官营化”特征
5.4.2 “逆向治理”特征
5.4.3 合作制属性丧失
5.5 法人治理异化的成因
5.5.1 基于改革政策设计缺陷的分析
5.5.2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
5.6 法人治理异化的后果
5.6.1 造成不尊重农村信用社产权的负面影响
5.6.2 不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5.6.3 严重偏离“三农”服务方向
第6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现状及问题
6.1 市场监督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
6.1.1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6.1.2 资本市场缺乏效率
6.1.3 经理人市场远未形成
6.2 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力量薄弱
6.2.1 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6.2.2 监管差异性安排不够
6.3 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6.3.1 基本情况
6.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6.3.3 存在上述问题的成因
6.4 外部治理不完善带来的问题
6.4.1 产品创新能力不强
6.4.2 经营机制转换进程不快
6.4.3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第7章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实践及启示
7.1 金字塔式体制模式下的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
7.1.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7.1.2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特点
7.2 多元复合式体制模式下的美国农业信用合作机构法人治理
7.2.1 美国农业信用合作机构基本情况
7.2.2 美国的农业信用合作机构法人治理的特点
7.3 依附于农合组织体制模式下的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
7.3.1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7.3.2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特点
7.4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经验的启示
7.4.1 坚持合作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的根本
7.4.2 明晰产权关系是完善法人治理的核心
7.4.3 多层次组织体系是完善法人治理的基础
7.4.4 政府支持是完善法人治理的外部动力
7.4.5 多层次风险防护系体是完善法人治理的保障
第8章 完善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路径
8.1 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8.1.1 坚持“三农”服务方向
8.1.2 坚持市场化原则
8.1.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8.1.4 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立法
8.2 建立健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
8.2.1 建立理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8.2.2 建立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8.2.3 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8.2.4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8.3 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
8.3.1 将依法管理职能交由省金融办承接
8.3.2 由存款保险机构履行风险处置职能
8.3.3 省联社专职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8.4 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8.4.1 有效发挥财税政策的主导作用
8.4.2 适当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8.4.3 积极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2830935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832.3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分析范式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 本文的主要论点
第2章 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
2.1 法人治理的内涵
2.2 法人治理问题的产生
2.2.1 产权关系
2.2.2 企业制度形态的演进
2.2.3 产权权能的分离
2.3 委托代理理论
2.3.1 代理问题及代理成本
2.3.2 法人治理要解决的问题
2.3.3 委托人的激励机制设计
2.3.4 竞争在解决法人治理问题中的作用
2.4 法人治理的基本框架
2.4.1 法人内部治理
2.4.2 法人外部治理
2.5 法人治理的有效性及目标
2.5.1 法人治理的有效性
2.5.2 法人治理目标
2.5.3 法人治理目标的相关学说
第3章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3.1 合作金融的内涵和特点
3.1.1 合作金融的起源
3.1.2 农村合作金融的原则
3.1.3 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
3.2 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3.2.1 经营目标的变化
3.2.2 组织形式的变化
3.2.3 股份构成与资金来源的变化
3.2.4 经营管理的变化
3.3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3.3.1 农村信用社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区别
3.3.2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3.4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有效性
3.4.1 产权关系清晰
3.4.2 所有者具有选择和监督代理人的权威
3.4.3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称
3.4.4 根据业绩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
3.4.5 保持在分散基础上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3.4.6 具备开放性和适应性
第4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形成的背景
4.1 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发展回顾
4.1.1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历程
4.1.2 2003 年改革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分析
4.1.3 2003 年改革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缺陷
4.2 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进展情况
4.2.1 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4.2.2 改革的主要成效
4.2.3 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特征、成因及问题
5.1 改革以来农村信用社股权变化情况
5.1.1 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有所增强
5.1.2 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5.1.3 改革后农村信用社资本全部是民有资本
5.2 三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5.2.1 合作制存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缺陷
5.2.2 股份合作制的利弊分析
5.2.3 股份制的利弊分析
5.2.4 不同产权组织形式法人治理有效性的比较分析
5.3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现状
5.3.1 股权对经理层的约束机制仍未形成
5.3.2 股权结构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5.3.3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尚待时日
5.4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异化
5.4.1 “民有资本官营化”特征
5.4.2 “逆向治理”特征
5.4.3 合作制属性丧失
5.5 法人治理异化的成因
5.5.1 基于改革政策设计缺陷的分析
5.5.2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
5.6 法人治理异化的后果
5.6.1 造成不尊重农村信用社产权的负面影响
5.6.2 不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5.6.3 严重偏离“三农”服务方向
第6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现状及问题
6.1 市场监督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
6.1.1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
6.1.2 资本市场缺乏效率
6.1.3 经理人市场远未形成
6.2 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力量薄弱
6.2.1 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6.2.2 监管差异性安排不够
6.3 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6.3.1 基本情况
6.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6.3.3 存在上述问题的成因
6.4 外部治理不完善带来的问题
6.4.1 产品创新能力不强
6.4.2 经营机制转换进程不快
6.4.3 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第7章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实践及启示
7.1 金字塔式体制模式下的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
7.1.1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7.1.2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特点
7.2 多元复合式体制模式下的美国农业信用合作机构法人治理
7.2.1 美国农业信用合作机构基本情况
7.2.2 美国的农业信用合作机构法人治理的特点
7.3 依附于农合组织体制模式下的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
7.3.1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7.3.2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的特点
7.4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经验的启示
7.4.1 坚持合作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的根本
7.4.2 明晰产权关系是完善法人治理的核心
7.4.3 多层次组织体系是完善法人治理的基础
7.4.4 政府支持是完善法人治理的外部动力
7.4.5 多层次风险防护系体是完善法人治理的保障
第8章 完善中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路径
8.1 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8.1.1 坚持“三农”服务方向
8.1.2 坚持市场化原则
8.1.3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8.1.4 加快农村合作金融立法
8.2 建立健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
8.2.1 建立理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8.2.2 建立监事会中的共同治理机制
8.2.3 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8.2.4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8.3 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
8.3.1 将依法管理职能交由省金融办承接
8.3.2 由存款保险机构履行风险处置职能
8.3.3 省联社专职履行行业管理职能
8.4 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
8.4.1 有效发挥财税政策的主导作用
8.4.2 适当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
8.4.3 积极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迪星;;后改革时期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目标研究[J];上海金融;201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师荣蓉;中国农村信用社支农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敏;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2 齐鑫;金融改革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朱艳蓓;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监督独立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曲甜甜;我国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许廉甫;农村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有效性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0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83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