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基于券商反向并购模式的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1 23:08
   我国证券公司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证券公司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上最主要的中介机构,其发展水平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尤其自2006年4月份以来,证券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上扬的势头,无论从政策面、基本面还是技术面、资金面等各方面综合分析,市场走势仍然可以延续。如果市场行情进一步好转,将对于券商的整体业绩水平极为有利,2007-2008年是券商上市的较佳的时机,此时期上市可获得的发行定价相对高,也能筹集到相对多的资金。对券商上市而言,有2种上市途径:IPO(首次发行新股)或者反向并购。但是截止2005年年末底,我国证券行业的全行业亏损已经持续四年,大多数券商的持续盈利水平到2007年还难以达到IPO“持续三年盈利的要求”,而且即使达到这一要求,还要经历多道程序等待证监会的审核通过。因此,即使符合条件,券商至少也要等到2009年,才能通过IPO实现上市。再加上在较长时间内,证监会对企业发行的审核制仍将存在,倘若未来时期券商集中上市,则券商将经历更加漫长的上市审核时间,券商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在此背景下,多数券商选择了一条上市的耗时较短的“捷径”——反向并购。截止目前为止,证券市场上共有17家上市的券商,其中通过反向并购方式上市的券商有8家。分别是广发证券、长江证券、国元证券、东北证券、国金证券、海通证券、西南证券、国海证券。 本文首先对已有的关于券商通过反向并购上市各类文献进行阐述,接着介绍了有关企业并购的各种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反向并购的相关概念界定。然后,分析了我国券商上市的路径选择,并对两种路径各自的利弊进行比较,由此引出了券商通过反向并购上市的原因。接下来,本文对现有的8家券商的反向并购上市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并对每一类反向并购的模式进行典型举例辨析。最后,本文采用了两种实证方法分析了反向并购的绩效,分别采用相对比率法和因子分析法的实证方法,希望通过不同的实证方法客观评价券商反向并购之后的绩效,分析券商通过采用不同的反向并购模式后,在经营绩效方面的变化,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不同的反向并购模式对券商上市后的绩效表现具有不同影响,券商在选择采用何种反向并购模式上市时,应综合考虑。
【学位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271;F832.39;F224
【部分图文】:

流程图,资产转让,模式,流程图


模式一并购流程图解

流程图,并购,模式,流程图


基于券商反向并购模式的绩效研究广发证券、东北证券和长江证券、国元证券借壳上市属于模式一:利用上市公司股改之机,把上市公司原有的资产、业务等全部剥离给其大股东,同时以此为代价回购大股东所持上市公司股权,之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对券商进行吸收合并。模式二主要特点是采用两步实现并购上市,类似于传统的借壳上市注入优质的重组模式。先由证券公司原控股股东采用资产置换方式获得上市公司的股权,使证券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然后待时机成熟后,再吸收合并证券公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浩;;SCP框架下的证券产业市场结构分析[J];金融经济;2005年16期

2 何晓兵;;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3 杨鹏;李广辉;;基于“超越预算”的证券公司财务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2期

4 王彦平;;提升我国券商核心竞争力问题的初探[J];时代金融;2011年20期

5 赵旸;;我国证券公司合规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6 刘霖;;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证券公司财务评价[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7 刘增学;;证券公司上市与股票期权激励约束模式构建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08期

8 许锋;;中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研究——以H证券公司H营业部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4期

9 杨宏芹;李霞;;证券公司破产退出方式的法律研究[J];公司法律评论;2009年00期

10 邢恩泉;张建龙;;备战“新三板”扩容[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平;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2 刘加;证券公司市场营销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姜洋;中国证券商监管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钱晓晨;论我国证券公司破产的法律规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何晓斌;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孙明明;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重组模式选择[D];复旦大学;2007年

7 刘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8 何君光;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朱怀镇;基于CVaR的证券公司资本监管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洪毅恺;我国证券公司双层次战略联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健佩;招商证券公司股票投资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李白云;基于DEA原理的我国证券公司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3 马文海;齐鲁证券公司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朱建军;证券公司风险投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5 陈锦旗;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6 张伟;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及风险管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梁杰;论完善我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D];厦门大学;2002年

8 马成;入世后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9 李慧;我国证券公司经营效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陶巍;我国证券公司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64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864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4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