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0 14:15
  货币政策是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手段,在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显著。但在实践中,我国货币政策也表现出只关注总量调控,却忽视地区差异的局限性。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因此,只注重总量的货币政策往往在不同区域产生非对称效应。所谓区域非对称效应,是指单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区域实体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区域非对称效应会引起区域经济周期的不同步,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的额外风险,甚至可能会扩大地区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本论文的目的是对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分别模拟出我国31个省级地区实体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得到了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表现形式的结果。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传导载体两方面阐述了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成因和产生机理,实证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最后对如何应对这种情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得到的三个主要结论是:①各省对货币政策的反应速度相差不大,短期内区域非对称效应不明显,长期内经济发达省份的货币政策效应大,欠发达省份的货币政策效应小。②各地区企业结构... 

【文章来源】: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研究方法
        二、非对称效应的成因研究
        三、对政策影响和建议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存在形式研究
    第一节 区域货币政策乘数模型
        一、区域货币政策乘数
        二、我国区域货币政策乘数的比较
    第二节 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方法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成因的研究
    第一节 区域非对称效应成因的理论分析
        一、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三、货币政策传导载体
    第二节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成因的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实证结果及解释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建议与本文结论
    第一节 政策建议
    第二节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行业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分析[J]. 何明俐,刘桂芝.  商业时代. 2010(30)
[2]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基于八大经济区视角[J]. 谭志雄,姚斯杰.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3]中国进口需求函数研究——基于边界协整的实证分析[J]. 张鲁青,王微微.  国际贸易问题. 2010(08)
[4]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述评[J]. 王维安,王丹.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5]中国货币政策省际效果的实证分析:1980-2004[J]. 孔丹凤,Bienvenido S.Cortes,秦大忠.  金融研究. 2007(12)
[6]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 杨汝岱,朱诗娥.  经济研究. 2007(12)
[7]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J]. 胡振华,胡绪红.  财贸研究. 2007(05)
[8]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 杨晓,杨开忠.  财经研究. 2007(02)
[9]国外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新进展[J]. 张晶.  上海金融. 2006(12)
[10]货币政策传导地区差异:实证检验及政策含义[J]. 刘玄,王剑.  财经研究. 2006(05)

博士论文
[1]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 王丹.浙江大学 2009
[2]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D]. 李海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68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968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a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