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非平衡发展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非平衡发展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被称为“中国奇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78—1989年,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117.58亿美元,1990—1999年增加了3075.38亿美元,截止2013年底累计金额达到21169.81亿美元,增长了180倍。然而,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非均衡增长现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总额的64.1%、24.6%、11.3%。从地区内部来看,东部地区的FDI总额的70%集中在广东、江苏、辽宁、上海、山东五省(直辖市)。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非均衡增长,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减轻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失衡状况是我国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此外,三大地区经济的非平衡发展也是我国经济改革急需解决的又一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次对外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这批城市的开放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由1978年的723元上升到2014年的71754元,平均每年增长13.6%。1999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使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1978—1999年西部地区人均GDP每年的增长速度是13.8%,2000—2014年,人均GDP增长速度提高到15.2%。然而,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好,发展速度快,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2000—2014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为58%,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为26%,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为16%。所以,重新审视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影响FDI区域分布差异的因素,对有效利用FDI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首先对与论文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并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分类,希望对后文的分析提供一个良好的文献回顾基础。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差异和FDI分布差异进行泰尔指数(Theilindex)分解计算,得出地区差异的具体演变轨迹。从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Theil指数分解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GDP区域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2000—2013年,GDP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区间差异和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引起的。从FDI地区分布差异的Theil指数也能看出,近年来三大区域之间的FDI分布差异呈下降趋势,而三大区域内部的FDI分布差异显著上升。2000—2007年FDI分布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区间差异引起的,2008—2013年FDI分布的区域差异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引起的。第二部分,通过机理分析的方法,研究FDI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影响FDI区域分布的因素。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从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就业机会、资本形成的效应四个方面探讨。影响FDI区域分布的因素主要分为四大方面:集聚效应、市场因素、制度因素、成本因素,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如何影响FDI的区域分布。本文认为FDI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对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增长、资本形成、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地区就业和技术创新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劳动力成本、服务业发展水平、优惠政策是导致FDI地区差异的关键因素。第三部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关系。实证分析同样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FDI对我国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影响,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做实证分析。另一个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对FDI区域分布差异的影响,基于解释变量GDP的内生性,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FDI对东部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远远大于中西部,加之东部地区的FDI远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直接拉大三大地区的经济差距,即FDI的不均衡分布加大地区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关于我国三大区域非平衡发展对FDI分布差异的影响,得出结论,2000—2013年期间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地区FDI分布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中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地区GDP每增长1%,FDI流入3.15%;东部次之,东部地区GDP每增长1%,FDI流入2.78%;西部影响最小,西部地区GDP每增长1%,FDI流入1.896%。由此可见,地区经济发展非平衡性,是导致FDI地区分布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非平衡发展 三大区域 Theil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F832.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导论9-13
- 1.1 选题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11
- 1.2.2 研究意义11
- 1.3 创新点与不足11-13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13-21
- 2.1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理论13-14
- 2.1.1 双缺口理论13
- 2.1.2 内生增长理论13-14
- 2.2 区域经济差异的增长理论14-15
- 2.2.1 不平衡增长理论14-15
- 2.2.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15
- 2.3 国内外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15-21
- 2.3.1 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综述15-17
- 2.3.2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综述17-19
- 2.3.3 我国区域非平衡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的综述19-20
- 2.3.4 研究述评20-21
- 3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演变21-32
- 3.1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21-26
- 3.1.1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21-22
- 3.1.2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泰尔指数分解22-26
- 3.2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演变26-32
- 3.2.1 三大地区GDP总量的差异27
- 3.2.2 三大地区人均GDP的差异27-28
- 3.2.3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28-32
- 4 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机理分析32-39
- 4.1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的机理分析32-35
- 4.1.1 资本形成效应32-33
- 4.1.2 贸易效应33-34
- 4.1.3 技术效应34
- 4.1.4 就业效应34-35
- 4.2 FDI区位分布非平衡的因素分析35-39
- 4.2.1 集聚效应35-36
- 4.2.2 市场因素36-37
- 4.2.3 制度因素37
- 4.2.4 成本因素37-39
- 5 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的实证分析39-48
- 5.1 FDI区域分布差异对中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的影响39-41
- 5.1.1 模型的构建39-40
- 5.1.2 数据的搜集和处理40
- 5.1.3 回归结果分析40-41
- 5.2 中国区域经济非平衡增长对FDI区域分布差异的影响41-48
- 5.2.1 模型的构建41-42
- 5.2.2 数据的搜集和处理42-43
- 5.2.3 回归结果分析43-48
- 6 结论及政策建议48-54
- 6.1 结论48-50
- 6.2 政策建议50-54
- 6.2.1 东部地区引资策略50-51
- 6.2.2 中西部地区引资策略51-54
- 参考文献54-60
- 后记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莞苓,赵进;关于调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任会中;“十五”期间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研究[J];投资研究;2002年01期
3 胡君茹;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利影响及对策[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4 何金旗;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分析[J];经济纵横;2002年11期
5 望明辉,陈建;武汉市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09期
6 李永军;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决定因素[J];世界经济;2003年07期
7 聂聆;试析我国入世对美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03期
8 任会中;欧盟对浙江省直接投资分析[J];德国研究;2003年04期
9 曹洪军,曹廷求;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出口效应的实证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黄传荣;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若干问题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悦;郭镭;;外商直接投资与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2 孙运科;陈永广;;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外商直接投资及我国招商引资政策探讨[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路江涌;;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效率的影响和渠道[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5期)[C];2008年
4 杨平;蔡琦;;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证分析——以广东肇庆动力配件有限公司为例[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罗雨泽;朱善利;陈玉宇;罗来军;;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外溢效应:对中国区域企业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2期[C];2008年
6 刘巳洋;路江涌;陶志刚;;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制造业企业的溢出效应:基于地理距离的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7 刘巳洋;路江涌;陶志刚;;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制造业企业的溢出效应:基于地理距离的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8期)[C];2008年
8 陈洪涛;潘素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基于溢出效应视角[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谢建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技术溢出——一个基于中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总第22期)[C];2006年
10 吴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以淮安市为例[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明月;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古楠(Kundan Pokhrel Majagaiya);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在尼泊尔的经济影响[D];东华大学;2010年
3 逄增辉;当代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罗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主要产业的影响和风险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5 郑昌国;韩国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徐唐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经济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桑秀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D];天津大学;2003年
8 吕立才;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业及涉农产业发展[D];浙江大学;2006年
9 唐骁鹏;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市场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郑云;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迟文R,
本文编号:298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98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