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规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规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系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影子银行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是银行体系有益的补充;但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高杠杠操作、透明程度低、缺乏监管等特征,也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对银行体系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冲击。那么,影子银行究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有何种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问题成为了本文阐明叙述的重点。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论述分析了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情况。首先,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及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商业银行的稳定性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且从渠道和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施加的具体影响。然后,描述了当下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分别从影子银行的规模、商业银行稳定性以及监管现状三方面和美国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分析阐明了两国间的差别。此外经过查阅大量的著作文献,参照前人专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确立了本文测算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稳定性的依据。通过搜集整理1992-2013年的相关数据,估算出了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及商业银行稳定性指数。最后在估算的基础上,构建了VEC模型,用实证的方法论证了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动态影响状况。实证结果显示:影子银行的规模确实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当前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较小,现阶段发挥的正面作用较大,所以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均是正面的影响。但是同时由于其自身特征,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如若对其不加以约束,也会成为银行系统的隐患。基于此结论,再结合前文提到的美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些许建议:一、正确把握影子银行监管和影子银行发展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二、采取适当的举措,合理引导影子银行规模的发展;三、通过明确影子银行的监管主体、完善信息公开体制等方法来加强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关键词】:影子银行 商业银行稳定性 VEC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8
- 1.2.1 影子银行概念13-14
- 1.2.2 关于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研究文献14-16
- 1.2.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文献综述16-18
- 1.2.4 现有文献的分析和总结18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18-19
- 1.4 创新点与不足19-20
- 1.4.1 创新点19
- 1.4.2 不足点19-20
- 第2章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基础20-27
- 2.1 影子银行的概述20-22
- 2.1.1 我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20
- 2.1.2 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20-22
- 2.2 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相关理论22-23
- 2.2.1 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发展理论22-23
- 2.3 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分析23-27
- 2.3.1 影子银行对银行稳定性的渠道分析23-24
- 2.3.2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机制分析24-27
-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与美国对比27-37
- 3.1 影子银行发展规模27-31
- 3.1.1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27-30
- 3.1.2 美国影子银行规模30-31
- 3.1.3 两国影子银行规模对比分析31
- 3.2 商业银行稳定性31-34
- 3.2.1 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31-34
- 3.2.2 美国商业银行的稳定性34
- 3.2.3 中美传统银行稳定性对比分析34
- 3.3 影子银行监管现状34-37
- 3.3.1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34-35
- 3.3.2 美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35-36
- 3.3.3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对比分析36-37
- 第4章 影子银行规模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实证分析37-53
- 4.1 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度37-41
- 4.1.1 影子银行的测度方法37-38
- 4.1.2 数据处理38-41
- 4.1.3 描述性分析41
- 4.2 银行稳定性的度量方法41-46
- 4.2.1 银行稳定性概念的界定41-42
- 4.2.2 我国银行稳定性指标的选取42-46
- 4.2.3 描述性分析46
- 4.3 实证分析46-51
- 4.3.1 变量选取以及数据处理46-47
- 4.3.2 平稳性检验47
- 4.3.3 Johansen协整检验47-48
- 4.3.4 格兰杰因果检验48-49
- 4.3.5 VEC模型49
- 4.3.6 脉冲响应分析49-50
- 4.3.7 方差分解50-51
- 4.4 实证结果分析51-52
- 4.5 结论52-53
- 第5章 政策建议53-56
- 5.1 正确把握影子银行监管和影子银行发展的关系53
- 5.2 合理引导影子银行规模发展的策略53-54
- 5.3 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54-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2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3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5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6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7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8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9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10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阳;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D];吉林大学;2016年
2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3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4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s
本文编号:305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0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