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分析——兼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与外部风险考量
发布时间:2021-04-10 14:59
世界经济是以内在不平等为动态特征,反映在货币资金收益率的动态上,不仅表现为跨境资金流动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剪羊毛",而且出现了"卢卡斯悖论"。但是,"卢卡斯悖论"和"要素均等化理论"等国外经典分析没有考虑金融因素在国际资本流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需要基于金融全球化的再思考。从深层次来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视角下,可以把跨境资金流动置于世界市场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说明。应借鉴马克思从世界市场考察金属货币在各国间的流动,从国际信用考察汇率决定和世界货币流通,从对通货理论的评论展开金属货币国际流通分析,从资本循环对货币流通和经济危机进行分析,关注生息资本所具有的不同于产业资本的运动特性,并且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和汇率以及危机分析相互关联、统筹考虑,以更好地进行作为国际经济竞争形式的国际金融的进一步研究与拓展。
【文章来源】:金融评论. 2019,1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生产/科技-市场/政府-货币/金融”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引入世界市场(以及世界货币和国际生产)。其中,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链接涉及对外开放,国内生产与国际生产的链接涉及国际价值链分工,本国货币与世界货币的兑换涉及本币可自由兑换。对于世界货币作为国际流动性,在国际生产的生产链、产业链、价值链中注入长期资金,通过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开放链接,实现价值增值后的循环流转并且回流到世界货币国,形成如图2所示与国内产业资本循环(逆时针)方向一致的国际循环。对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作为生息资本(借贷资本)的循环,其与产业资本循环方向正好相反,是图2中外圈大圆的顺时针方向(与国内金融运行一致)。在图2中,从带有箭头的实线来看,其表示的实体经济运行的工业流通,进而国际长期资本流动与国内实体经济运行在经济周期上具有同步性;从带有箭头的虚线来看,其表示的是虚拟经济运行的金融流通,就国际资本流动而言,主要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其与国内的金融周期具有同步性。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货币(国际流动性)注入(见图2中的过程A)世界市场,金融开放条件下,跨境资金流动因其投机特性而较少“沉淀”于国际生产之中(见图2中的过程B),更多转向金融开放下国内资产市场以及回流世界货币国(见图2中的过程C)。在此情况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金融流通与国内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图2中的过程a、b和c)相比,其显著区别在于:在流入阶段,前者不会出现后者市场运行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往往是“流动性”过剩;在流出阶段,前者迅速转向并相对国内表现为流动性“漏出”,若此时国内实体经济货币流通也发生收缩,两者相叠加,将会进一步放大“收缩”效应。从“虚实”互动的角度看,若国内金融对国内实体经济有顺周期性,则通过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连接与开放以及本币与世界货币的可兑换,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国内的金融周期同步,进而与国内经济运行也相应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
中国经济金融开放条件下,世界市场与国内市场体系相互联通。在图3中,世界市场在左侧,对于世界市场,相对于国内市场可看作是在“外”,从而国内要素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则是在“内”。从基于资产市场的关联看,其特殊性为“一体两面”:作为金融业,同业跨界金融交易(资金在同业体内循环,本身就可能导致资产市场不断膨胀,风险的跨市场传染),与此同时,一方面体现着市场实体供求诉求(企业和居民),另一方面联通本外币货币供求(央行、银行间市场)。如图3所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国际长期资本流动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以外汇市场为“中转”,通过外汇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链接,实现世界货币跨境流动(本外币转换)的国际汇兑;不同之处是:相比国际长期资本流动伴随汇兑环节(世界货币与本币的相互转换)的金融交易(本币与本币金融资产的相互转换)主要是长期的银行存贷款,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伴随汇兑环节的金融交易则是各种短期资产交易。对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外汇市场与本币的资产市场关联,在现实中,与短期资产市场有关的国际关联显然是所有涉外关联中最直接、最强和最快的关联,从而这种跨产品转换(即交易)也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货币相关问题探析——文献概览、拓展分析与政策优化[J]. 林楠. 金融评论. 2018(05)
[2]从净资本流动到总资本流动——外部脆弱性理论的新发展[J]. 范小云,朱张元,肖立晟. 国际金融研究. 2018(01)
[3]人民币非抛补利率平价为什么不成立:对4个假说的检验[J]. 肖立晟,刘永余. 管理世界. 2016(07)
[4]国际货币环境下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J]. 金中夏,洪浩. 经济研究. 2015(05)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本流动管理框架的转变及其启示[J]. 李超. 国际经济评论. 2013(05)
[6]变化的国际收支与波动的资本流动[J]. 汪涛,胡志鹏,翁晴晶. 银行家. 2013(06)
[7]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际新动向[J]. 余永定,张明. 国际经济评论. 2012(05)
[8]人民币外债管理模式探析[J]. 方亦思. 中国金融. 2011(21)
[9]国际收支新形势下的外汇管理[J]. 李超. 中国金融. 2011(20)
[10]国际资本流动突然中断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评述[J]. 范小云,潘赛赛,王博. 经济学动态. 2011(05)
本文编号:3129847
【文章来源】:金融评论. 2019,1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部分图文】:
“生产/科技-市场/政府-货币/金融”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引入世界市场(以及世界货币和国际生产)。其中,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链接涉及对外开放,国内生产与国际生产的链接涉及国际价值链分工,本国货币与世界货币的兑换涉及本币可自由兑换。对于世界货币作为国际流动性,在国际生产的生产链、产业链、价值链中注入长期资金,通过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开放链接,实现价值增值后的循环流转并且回流到世界货币国,形成如图2所示与国内产业资本循环(逆时针)方向一致的国际循环。对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作为生息资本(借贷资本)的循环,其与产业资本循环方向正好相反,是图2中外圈大圆的顺时针方向(与国内金融运行一致)。在图2中,从带有箭头的实线来看,其表示的实体经济运行的工业流通,进而国际长期资本流动与国内实体经济运行在经济周期上具有同步性;从带有箭头的虚线来看,其表示的是虚拟经济运行的金融流通,就国际资本流动而言,主要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其与国内的金融周期具有同步性。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货币(国际流动性)注入(见图2中的过程A)世界市场,金融开放条件下,跨境资金流动因其投机特性而较少“沉淀”于国际生产之中(见图2中的过程B),更多转向金融开放下国内资产市场以及回流世界货币国(见图2中的过程C)。在此情况下,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金融流通与国内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图2中的过程a、b和c)相比,其显著区别在于:在流入阶段,前者不会出现后者市场运行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往往是“流动性”过剩;在流出阶段,前者迅速转向并相对国内表现为流动性“漏出”,若此时国内实体经济货币流通也发生收缩,两者相叠加,将会进一步放大“收缩”效应。从“虚实”互动的角度看,若国内金融对国内实体经济有顺周期性,则通过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连接与开放以及本币与世界货币的可兑换,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国内的金融周期同步,进而与国内经济运行也相应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
中国经济金融开放条件下,世界市场与国内市场体系相互联通。在图3中,世界市场在左侧,对于世界市场,相对于国内市场可看作是在“外”,从而国内要素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则是在“内”。从基于资产市场的关联看,其特殊性为“一体两面”:作为金融业,同业跨界金融交易(资金在同业体内循环,本身就可能导致资产市场不断膨胀,风险的跨市场传染),与此同时,一方面体现着市场实体供求诉求(企业和居民),另一方面联通本外币货币供求(央行、银行间市场)。如图3所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与国际长期资本流动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以外汇市场为“中转”,通过外汇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链接,实现世界货币跨境流动(本外币转换)的国际汇兑;不同之处是:相比国际长期资本流动伴随汇兑环节(世界货币与本币的相互转换)的金融交易(本币与本币金融资产的相互转换)主要是长期的银行存贷款,国际短期资本流动伴随汇兑环节的金融交易则是各种短期资产交易。对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外汇市场与本币的资产市场关联,在现实中,与短期资产市场有关的国际关联显然是所有涉外关联中最直接、最强和最快的关联,从而这种跨产品转换(即交易)也是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货币相关问题探析——文献概览、拓展分析与政策优化[J]. 林楠. 金融评论. 2018(05)
[2]从净资本流动到总资本流动——外部脆弱性理论的新发展[J]. 范小云,朱张元,肖立晟. 国际金融研究. 2018(01)
[3]人民币非抛补利率平价为什么不成立:对4个假说的检验[J]. 肖立晟,刘永余. 管理世界. 2016(07)
[4]国际货币环境下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J]. 金中夏,洪浩. 经济研究. 2015(05)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本流动管理框架的转变及其启示[J]. 李超. 国际经济评论. 2013(05)
[6]变化的国际收支与波动的资本流动[J]. 汪涛,胡志鹏,翁晴晶. 银行家. 2013(06)
[7]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际新动向[J]. 余永定,张明. 国际经济评论. 2012(05)
[8]人民币外债管理模式探析[J]. 方亦思. 中国金融. 2011(21)
[9]国际收支新形势下的外汇管理[J]. 李超. 中国金融. 2011(20)
[10]国际资本流动突然中断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评述[J]. 范小云,潘赛赛,王博. 经济学动态. 2011(05)
本文编号:3129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12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