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数字普惠金融研究框架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6 07:18
G20杭州峰会后,数字普惠金融首次进入前沿学者视野。本文采用文献科学计量和扎根理论分析法,对相关权威文献进行规范分析,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框架,从不同层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重构,并对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同时对未来进行展望和预测。
【文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20,(03)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数字普惠金融的外部作用
沿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本文对样本文献进行开放性编码与提炼,尽可能客观地找出数字普惠金融的现有研究框架。编码过程包括初级编码和聚焦编码[12],形成如下研究主题(见表2):风险监控(初级编码10个)、地域效应(初级编码10个)、实际影响(初级编码9个)、经济活跃度(初级编码8个)、外部环境(初级编码9个)、实现路径(初级编码10个),剩下的6条编码则未成系统,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性不高。(二)现有研究框架总结及阐释
本文编号:3498403
【文章来源】:新经济导刊. 2020,(03)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数字普惠金融的外部作用
沿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本文对样本文献进行开放性编码与提炼,尽可能客观地找出数字普惠金融的现有研究框架。编码过程包括初级编码和聚焦编码[12],形成如下研究主题(见表2):风险监控(初级编码10个)、地域效应(初级编码10个)、实际影响(初级编码9个)、经济活跃度(初级编码8个)、外部环境(初级编码9个)、实现路径(初级编码10个),剩下的6条编码则未成系统,与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性不高。(二)现有研究框架总结及阐释
本文编号:3498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49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