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共同支持宏观经济稳定

发布时间:2021-11-21 00:19
  货币政策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但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忽视金融风险,并不足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近年来中国提出双支柱宏观政策框架以支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首先提出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框架,强调应该注重两类政策目标的协同与矛盾、政策传导渠道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冲击类型与开放条件的差异等,从而保证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接下来,我们建立了一个DSGE两国模型,作为分析双支柱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的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第一,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且随着汇率制度从固定转向浮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会明显加强。第二,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跨境资本流入税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遏制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机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而验证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三,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有关,当汇率灵活性水平较低时,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果更好。 

【文章来源】:金融研究. 2019,(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2 页

【部分图文】: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共同支持宏观经济稳定


图1 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

正向,变量,脉冲,情景


我们考察了金融冲击下,不同汇率制度环境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泰勒规则货币政策方程中调整汇率权重的方法,实现对汇率制度灵活性的调节。在货币政策(3)式中,我们将汇率系数为0的情况设定为基准,并假设三种情形: (i)Φe=0, (ii)Φe=0.5,以及 (iii)Φe=0.9。情景(i)代表纯浮动汇率制度,此时当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放在稳定汇率上的权重最小,从情景(i)到情景(iii),汇率的灵活性下降,更接近于固定汇率制度。图2显示了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金融变量的脉冲响应,随着从情景(i)变化为情景(iii),正向金融冲击下,除了名义汇率,其他经济变量的波动性变得更大,名义汇率在情景(i)中更容易吸收外部冲击,实际汇率下降的程度小于情景(ii)和(iii),且风险溢价和投资的波动程度也较小,因此,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外债下降程度也较小。

正向,变量,脉冲,外债


我们通过区分两种情景:(i)泰勒规则(基准线),(ii)泰勒规则与资本流入税(mp线),研究受金融冲击后,是否搭配宏观审慎政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图3显示了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脉冲响应,体现了在以上两种情景中实际GDP、通货膨胀、实际汇率、企业家风险溢价、出口、投资、名义汇率和外债受到正向金融冲击后的反应。在金融冲击的传播过程中,汇率的变化通过两种渠道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一方面,在金融渠道中,资本流入导致国内名义货币升值,实际汇率下降,即使以美元计价的外债价值相同,以本币计价的外债价值也会下降,使得企业家的资产负债表得到改善,根据金融加速器机制,这降低了风险溢价,国际银行会更愿意向本国企业放贷,从而增加了本国的外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宏观审慎管理的有效性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J]. 苏嘉胜,王曦.  财贸经济. 2019(09)
[2]四十年来中央银行的研究进展及中国的实践[J]. 陈雨露.  金融研究. 2019(02)
[3]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开创金融事业新局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J]. 易纲.  中国金融. 2018(23)
[4]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J]. 易纲.  中国金融. 2018(03)
[5]企业动产融资与宏观审慎调控的配合效应[J]. 高洁超,范从来,杨冬莞.  金融研究. 2017(06)
[6]住房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J]. 黄志刚,许伟.  经济研究. 2017(05)
[7]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J]. 方意.  世界经济. 2016(08)
[8]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J]. 王爱俭,王璟怡.  经济研究. 2014(04)
[9]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与搭配:基于中国的模拟分析[J]. 马勇,陈雨露.  金融研究. 2013(08)
[10]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 周小川.  金融研究. 2011(01)



本文编号:3508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508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0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