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影子银行风险传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09:16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传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7年经济危机自美国爆发并很快波及全球,这次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很广、危害很大,可谓百年难遇。危机爆发后,雷曼兄弟破产,华尔街五大投行倒闭,美国两房被政府收购,这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重创,同时也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在探究其发生原因的进程中,“影子银行体系”这一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影子银行在我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规模却突飞猛进的增长,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不断凸显出来,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影子银行风险传导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本文以影子银行风险和金融体系稳定性为研究主体,分析影子银行风险传导性。首先,科学给出了影子银行的内涵;对传导源和传导对象进行分析,将影子银行风险分为了5类,即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杠杆风险、信息透明度风险和品牌风险,同时将传导对象分成了4个子系统,即资本市场子系统、银行子系统、宏观经济子系统和金融监控子系统。其次,构建传导体系,即构建出传导源指标体系和传导对象指标体系;选择Granger因果检验法来测度传导性。再次,以商业银行中的影子银行业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对影子银行综合风险传导性和主要风险传导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综合风险和主要风险都具有传导性,并且传导具有滞后性。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从传导源和传导对象两方面提出了降低影子银行风险传导性的策略。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 金融体系稳定性 主成分分析 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 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F27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3
  • 1.2.1 影子银行风险国内外文献述评10-12
  • 1.2.2 风险传导研究方法文献述评12-13
  • 1.2.3 文献综合述评13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3-15
  • 1.3.1 研究内容13-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4 创新之处15-16
  • 2 基础理论16-24
  • 2.1 影子银行内涵16-18
  • 2.2 影子银行风险传导源分析18-21
  • 2.2.1 信用风险18-19
  • 2.2.2 流动性风险19-20
  • 2.2.3 杠杆风险20
  • 2.2.4 信息透明度风险20
  • 2.2.5 品牌风险20-21
  • 2.3 影子银行风险传导对象分析21-24
  • 2.3.1 资本市场子系统21
  • 2.3.2 银行子系统21-22
  • 2.3.3 宏观经济子系统22-23
  • 2.3.4 金融监控子系统23-24
  • 3 影子银行风险传导体系及测度方法24-34
  • 3.1 传导体系的构建24-31
  • 3.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24
  • 3.1.2 传导源指标体系的构建24-28
  • 3.1.3 传导对象指标体系的构建28-31
  • 3.2 传导测度(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31-34
  • 3.2.1 ADF检验32
  • 3.2.2 协整检验32
  • 3.2.3 Granger因果检验32-34
  • 4 实证分析34-52
  • 4.1 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测度34-44
  • 4.1.1 影子银行风险因素识别34
  • 4.1.2 风险数据采集与计算34-39
  • 4.1.3 数据标准化处理39-40
  • 4.1.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风险综合值的计算40-44
  • 4.2 传导对象稳定性综合值测度44-46
  • 4.2.1 金融体系稳定性数据采集44-45
  • 4.2.2 金融体系稳定性指数计算45-46
  • 4.3 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风险传导性46-50
  • 4.3.1 影子银行综合风险传导性分析46-48
  • 4.3.2 影子银行主要风险传导性分析48-50
  • 4.4 几点结论50-52
  • 5 防御策略52-56
  • 5.1 传导源风险防御策略52-54
  • 5.1.1 信用风险防御策略52
  • 5.1.2 杠杆风险的防御策略52-53
  • 5.1.3 流动性风险防御策略53
  • 5.1.4 加强信息披露53-54
  • 5.2 传导对象风险防御策略54-56
  • 5.2.1 提高资本市场风险防御能力策略54
  • 5.2.2 提高金融监控子系统防御能力策略54-56
  • 6 结论与展望56-57
  • 6.1 结论56
  • 6.2 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5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2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3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5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6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7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8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9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10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362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62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9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