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影子银行规模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5 18:00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规模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影响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张的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由于影子银行依附于银行又游走于监管之外,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健性造成了影响:一方面,影子银行在业务上对商业银行的有利补充使银行盈利水平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高杠杆和流动性过剩减弱了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监管方面的漏洞也使得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受到威胁。因此,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在影子银行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将受到何种影响。本文在介绍研究背影并阐明选题意义的前提下,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稳健性的相关文献。在介绍中国影子银行的兴起、构成和风险的基础上,以是否从事与商业银行有关的经营活动为标准将影子银行的规模分为内部和外部进行测算,其中内部影子银行包括银行承兑未贴现汇票、银信合作和委托贷款,外部影子银行规模采用宏观资金流量法测算的未观测社会融资规模。接着,通过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的合成方法量化了2006-2014年中国30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在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效应之后,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根据得到的变量间相互关系对30家代表性银行的稳健性指数进行面板回归,分析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迅速扩张的时期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程度。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依照本文采用的测算方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自2008年开始快速扩张,于2011年小幅下降之后增长趋势又逐渐明显,截至2014年已突破12万亿;而中国30家代表性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在2006-2014年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水平低于上市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检验变量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影子银行规模、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都是引起商业银行稳健性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影子银行规模的正向冲击对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存在负向影响,且具有时滞性和持续性。针对30家代表性商业银行2008-2014年季度数据的分析表明,影子银行规模增长一个百分点,当期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的均值提高0.09个百分点,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都会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水平的提升。此外,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在滞后第二到第五季度对GDP增长率存在积极的影响,体现了影子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贡献。根据以上结论,本文认为适当地扩大影子银行规模有助于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尽管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存在风险,但可以充分利用其消极影响的滞后性,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有效防控影子银行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维持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 规模测算 商业银行稳健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8-9
  • 1.2 文献综述9-13
  • 1.2.1 国外相关研究9-11
  • 1.2.2 国内相关研究11-13
  • 1.3 研究方法和文章框架13-14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14-16
  • 1.4.1 创新之处14-15
  • 1.4.2 不足之处15-16
  • 2 影子银行发展现状与规模测算16-29
  • 2.1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分析16-23
  • 2.1.1 中国影子银行的兴起16-17
  • 2.1.2 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17-22
  • 2.1.3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22-23
  • 2.2 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测算23-29
  • 2.2.1 内部影子银行规模24
  • 2.2.2 外部影子银行规模24-27
  • 2.2.3 测算结果分析27-29
  • 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影响的效应分析29-37
  • 3.1 商业银行稳健性的综合测度29-33
  • 3.1.1 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合成与测算29-31
  • 3.1.2 中国代表性商业银行稳健性分析31-33
  • 3.2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积极影响33-34
  • 3.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消极影响34-37
  • 4 影子银行规模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健性影响实证分析37-47
  • 4.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37-44
  • 4.1.1 变量选取37-38
  • 4.1.2 平稳性检验38-39
  • 4.1.3 格兰杰因果检验39-40
  • 4.1.4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40-44
  • 4.2 面板回归模型44-47
  • 4.2.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44-45
  • 4.2.2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45-46
  • 4.2.3 回归结果与分析46-47
  • 5 结论与建议47-51
  • 5.1 主要结论47-48
  • 5.2 政策建议48-51
  • 参考文献51-55
  • 后记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2 陈伟;刘明;林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形成模式与风险探讨[J];现代金融;2012年07期

3 ;解构中国影子银行[J];资本市场;2013年04期

4 刘满平;;科学对待影子银行[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04期

5 张菲菲;;“影子银行”连累银行理财 规范透明是发展正途[J];中国金融家;2013年02期

6 李婷;;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风险及监管[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5期

7 张雄杰;;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研究[J];商;2013年10期

8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05期

9 王雪玉;;中国影子银行 金融体系的不定时炸弹[J];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04期

10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3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5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6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小平;争议影子银行:对舶来品不宜对号入座[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8 张茉楠;影子银行挑战全球金融监管[N];经济参考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莹莹;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繁荣背后暗藏隐忧[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影子银行”考验全球监管[N];新金融观察;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368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68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0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