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忘记政策是对征信机构保存并传播失信人原始不良记录时期进行规定的政策。在拥有征信机构的国家,超过百分之九十有关于忘记政策的有关规定,但是世界各个国家对于忘记政策有不同的规定。中国于2013年实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中第十六条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内,信息主体可以对不良信息作出说明,征信机构应当予以记载。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对于消费者信用调查报告中的负面信息,在达到法律规定的保存年限后,征信机构必须删除负面信息,一般负面信息保留7年,个人破产信息保留10年。忘记政策能够保证征信市场的公平,给失信的借款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美国的征信业发展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等各方面都比中国要早,并且现在发展的比较完善,有关忘记政策的实施得到了保障。但是中国直到2013年才有征信业相关的专门法律,即《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业、法律体系等各方面都没有充分发展以及完善,忘记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中国2015年央行首次放开个人征信体系的准入门槛,允许商业机构的进入,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成为首批涉足个人征信领域的民间机构,推动了中国个人征信业务的市场化,进而促进中国信贷市场的发展。个人征信业的市场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中国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个人征信机构的行为进行规范。忘记政策是这个完善法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对于忘记政策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在理论上,国内关于征信的研究主要包括:征信体系的选择模式(石晓军,2007,陈实,2012),中国现有征信体系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李俊丽、王家传,2006,晏艳阳、金鹏,2010),中国征信体系的监管(徐淑芳,2009,石晓军,2008)等。很少有关于征信业结构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系统的记忆,也就是本文研究的忘记政策。所以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一个国家怎样使得忘记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使其最优,是本文分析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忘记政策模型为理论基础,围绕最优忘记政策的影响因素建立分析框架,利用这个分析框架比较分析美国与中国最优忘记政策的影响因素,得到对中国优化自身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的提示,探寻有利于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最后基于模型的基础与案例比较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并结合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对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优化的政策建议。本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并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进行简单概括,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关于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地表明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三章理论基础;引入忘记政策的模型,通过模型得出影响忘记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第四章忘记政策分析框架:由第三章的理论基础得出用于研究忘记政策分析框架,便于下面的比较分析。第五章中美比较研究:比较分析美国与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美国忘记政策之所以很好发挥作用的现实因素,给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的优化启示。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理论基础的分析,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忘记政策是否最优,即借款人的安全程度和努力程度。(2)影响居民安全程度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中的风险,主要包括购买力风险。影响居民投入高努力成本的大小的因素包括:分配机制,即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使得财富分配均衡的税收方式,会使得居民付出高努力的成本减小,从而居民愿意付出高努力;征信业的监管体系,包括政府的监管、法律的监管以及行业的监管:奖励惩罚机制,包括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程度和公民的信用意识,完善的监管体系确保忘记政策的执行,公众良好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忘记政策发挥作用。(3)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发挥作用,首先要建立好使忘记政策发挥作用的现实基础,即对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规避,比如购买力的风险。其次,对我国的分配机制、监管体系以及奖励惩罚机制进行完善。但是本文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一方面,基于理论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尚未得到统计检验,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需在实证检验方面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利用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选取美国个人征信体系与中国的进行比较不具有普遍性,从而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关键词】:征信 个人征信体系 忘记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导论9-14
- 1.1 选题的背景9-10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10-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4 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12-14
- 1.4.1 论文的创新点12-13
- 1.4.2 论文的不足13-14
- 2 文献综述14-19
- 2.1 设立忘记政策的基础14-16
- 2.2 忘记政策的作用16-17
- 2.3 简要评论17-19
- 3 理论基础19-24
- 3.1 忘记政策模型的基本设定19-21
- 3.1.1 参与人和博弈的时序19-20
- 3.1.2 参与人的支付20-21
- 3.2 忘记政策模型分析21-22
- 3.3 最优忘记政策:由借款人安全程度和努力程度决定22-24
- 4 忘记政策分析框架24-30
- 4.1 分析框架24-26
- 4.2 影响借款人安全程度的因素26-27
- 4.2.1 购买力风险26
- 4.2.2 个人风险26-27
- 4.3 影响借款人努力程度的因素27-30
- 4.3.1 监管体系27-28
- 4.3.2 分配机制28
- 4.3.3 奖励惩罚机制28-30
- 5 中美决定忘记政策最优的因素比较30-39
- 5.1 购买力风险比较30-31
- 5.2 个人风险比较31-32
- 5.3 分配机制比较32-33
- 5.3.1 征收模式32
- 5.3.2 税制要素的设计32-33
- 5.3.3 征管手段33
- 5.4 监管体系比较33-36
- 5.4.1 法律监管34-35
- 5.4.2 政府监管35
- 5.4.3 行业协会监管35-36
- 5.5 奖励惩罚机制比较36-39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39-42
- 6.1 结论39-40
- 6.2 政策建议40-42
- 6.2.1 完善监管体系40
- 6.2.2 发展品牌征信机构40-41
- 6.2.3 培养全民信用意识41-42
- 参考文献42-46
- 后记46-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洋,武宗山;建立企业及个人征信体系浅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08期
2 覃道爱,韩青,邢越;对创建海南金融业征信体系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3年04期
3 王淳;史旭;;征信体系的建设思路[J];金融电子化;2004年04期
4 邢越,邢陈思,伦祖炜;建立全国统一的信贷征信体系初探[J];海南金融;2004年04期
5 何晓玲;论我国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中国人民银行德安县支行课题组;基层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思考[J];武汉金融;2004年10期
7 周文丽;从美国按揭买车谈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建立[J];中国金融家;2004年09期
8 布言;建立征信体系 构筑诚信青海[J];青海金融;2005年06期
9 陈晶;浅议信用经济下征信体系的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5年26期
10 高强;吴韶琳;陈铁;;征信体系、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拓展[J];浙江金融;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焰;;信用记录与幸福人生[A];宜春社会科学——社科普及之窗专刊[C];2012年
2 景春梅;;解困中小企业融资的台湾经验[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們;企业征信体系明年全国通[N];国际金融报;2005年
2 余银霞;建立征信体系:解决金融市场的两难选择[N];经济观察报;2006年
3 ;建立社会化信用征信体系[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记者 李丹丹;五方面建设完善征信体系[N];上海证券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熊欣 徐博;搭建个人征信体系上海另辟路径[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6 景_g;加快建立国家征信体系[N];宁夏日报;2004年
7 记者 商文;个人征信体系覆盖范围亟待扩大[N];上海证券报;2005年
8 谢彩雯 本报记者 夏欣;银行征信体系建立箭在弦上央行抢先卡位[N];中国经营报;2004年
9 冯剑飞;房贷新政急呼征信体系支持[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珊珊;汪路:征信体系由银行界向全社会延伸[N];国际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俊丽;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2 李颖;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林;我国征信体系的发展及完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张颖;构建中国征信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3 王慧云;从防范信用风险看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杜晓伟;我国征信体系的构建及模式选择[D];山东大学;2006年
5 刘璐;我国征信体系构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胡国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屠楚文;构建中国保险行业征信体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8 寿睿;对完善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9 宋晓瑞;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年
10 戴锋;我国征信体系构建及问题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忘记政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7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77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