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问题研究——基于政府干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4-01-30 12:09
城商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促进民营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自身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和风险。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基本保持稳定,但城商行整体盈利明显下滑,问题和风险逐步暴露,有些排名靠前的城商行被迫重组甚至出清,如锦州银行、包商银行等。这既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城商行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也引起了对城商行发展之路的现实性思考。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本文内容分为四大部分8个章节。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即第2章,论述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地方金融发展的关系,包括城商行性质、定位与发展环境等;探讨了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发展两者的逻辑关系;梳理了城商行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是论文研究对象的作用机理与实证部分。这部分主要是研究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和对内对外开放对城商行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开放条件下的城商行风险、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以及国际经验借鉴和对中国的启示,包括第3章到第7章。第四部分...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商行发展
1.2.2 地方政府干预与城商行发展
1.2.3 城商行风险识别、预警及处置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3.1 范围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逻辑
2.1 区域均衡发展挑战与城商行的崛起
2.1.1 区域经济极化与金融资源失衡的相互作用
2.1.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与城商行的发展环境
2.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地方政府与城商行关系
2.2.1 城商行在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作用
2.2.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行政干预
2.3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绩效的影响
2.3.1 城商行的利润函数
2.3.2 金融开放下各类银行利润函数与反应
2.3.3 金融开放对各类银行的影响
2.4 本章研究小结
第3章 城商行发展历程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城商行历史沿革、现状与困境
3.1.1 城商行的发展历程
3.1.2 城商行发展特征
3.1.3 城商行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与国外同类银行比较分析
3.2.1 美国社区银行
3.2.2 日本地方银行
3.2.3 韩国地方银行
3.2.4 德国储蓄银行
3.2.5 印度地区金融公司
3.3 城商行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大背景
3.3.2 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3.3.3 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
3.3.4 新常态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3.3.5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的冲击
3.4 本章研究小结
第4章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发展
4.1 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本质
4.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表现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4.1.3 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
4.2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的互动作用机理
4.2.1 城商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4.2.2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商行的作用机理
4.3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互动绩效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4.3.1 主要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4.3.2 计量模型建立
4.3.3 计量处理
4.3.4 计量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研究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干预对城商行发展的影响
5.1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历史、模式与动力
5.1.1 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系统的干预:金融分权的历史视角
5.1.2 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的动力
5.1.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模式
5.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的作用机理
5.2.1 政府行为对城商行的直接作用机制:基于股权控制和干预渠道
5.2.2 政府干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间接作用机制:基于信用体系渠道
5.2.3 地方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及政府行为的反作用影响
5.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影响的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
5.3.1 政府干预指标设计及模型建立
5.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3.3 实证研究结论
5.4 本章研究小结
第6章 城商行风险及监测预警机制
6.1 城商行的风险类型及表现
6.1.1 市场约束带来的风险
6.1.2 政府干预带来的风险
6.1.3 城商行自身风险
6.2 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基于熵值法
6.2.1 指标设计
6.2.2 监测预警体系
6.2.3 实证分析及预警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风险处置的国际实践和经验借鉴
7.1 银行危机救助的实践和经验借鉴
7.1.1 次贷危机期间的美国政府对银行风险的处置
7.1.2 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对银行风险的处置
7.1.3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教训
7.2 问题银行机构退出的国际经验
7.2.1 健全法律法规
7.2.2 明确各部门职责
7.2.3 退出的条件
7.2.4 退出的方式
7.3 对中国城商行风险处置的启示
7.3.1 明确职责及流程
7.3.2 丰富市场化处置手段
7.3.3 存款保险向“风险最小化型”转变
7.3.4 建立危机信息共享和处置协调机制
7.4 风险处置案例
7.4.1 案例背景
7.4.2 处置框架
7.4.3 救助方式和内容
7.4.4 风险处置经验
7.5 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
8.1 推动城商行整合重组
8.1.1 整合重组的思路与模式
8.1.2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8.2 科学处理政府与银行关系
8.2.1 厘清政府与银行边界,给与城商行充分的自主权
8.2.2 加强与政府融资平台合作,拓展城商行生存空间
8.3 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8.3.1 多渠道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8.3.2 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8.3.3 健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
8.4 持续完善公司治理
8.4.1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8.4.2 加强股东股权监管
8.4.3 强化“三会一层”履职
8.4.4 认真培育内控合规文化
8.5 加快推进经营模式转型
8.5.1 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
8.5.2 尽快向数字银行转型
8.6 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
8.6.1 提升风险抵补能力
8.6.2 加强信贷业务审核及流程管控
8.7 加速出清不良资产
8.7.1 建立全国统一的不良资产流转平台
8.7.2 放松对地方AMC异地拓业的限制
8.7.3 加强对逃废债行为的监管和打击
8.8 着重提升监管效能
8.8.1 加强“一委一行两会”监管框架的横向协调
8.8.2 强化中央与地方间的纵向协调
8.8.3 发挥好金融科技在监管中的功能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90128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商行发展
1.2.2 地方政府干预与城商行发展
1.2.3 城商行风险识别、预警及处置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1.3.1 范围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逻辑
2.1 区域均衡发展挑战与城商行的崛起
2.1.1 区域经济极化与金融资源失衡的相互作用
2.1.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与城商行的发展环境
2.2 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地方政府与城商行关系
2.2.1 城商行在区域金融资源再配置中的作用
2.2.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行政干预
2.3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绩效的影响
2.3.1 城商行的利润函数
2.3.2 金融开放下各类银行利润函数与反应
2.3.3 金融开放对各类银行的影响
2.4 本章研究小结
第3章 城商行发展历程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城商行历史沿革、现状与困境
3.1.1 城商行的发展历程
3.1.2 城商行发展特征
3.1.3 城商行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与国外同类银行比较分析
3.2.1 美国社区银行
3.2.2 日本地方银行
3.2.3 韩国地方银行
3.2.4 德国储蓄银行
3.2.5 印度地区金融公司
3.3 城商行发展面临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大背景
3.3.2 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3.3.3 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
3.3.4 新常态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3.3.5 金融开放对城商行的冲击
3.4 本章研究小结
第4章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发展
4.1 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本质
4.1.1 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表现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4.1.3 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
4.2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的互动作用机理
4.2.1 城商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4.2.2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商行的作用机理
4.3 区域经济与城商行互动绩效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4.3.1 主要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4.3.2 计量模型建立
4.3.3 计量处理
4.3.4 计量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研究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干预对城商行发展的影响
5.1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历史、模式与动力
5.1.1 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系统的干预:金融分权的历史视角
5.1.2 地方政府干预城商行的动力
5.1.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干预模式
5.2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的作用机理
5.2.1 政府行为对城商行的直接作用机制:基于股权控制和干预渠道
5.2.2 政府干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间接作用机制:基于信用体系渠道
5.2.3 地方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及政府行为的反作用影响
5.3 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干预影响的实证检验:以辽宁为例
5.3.1 政府干预指标设计及模型建立
5.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3.3 实证研究结论
5.4 本章研究小结
第6章 城商行风险及监测预警机制
6.1 城商行的风险类型及表现
6.1.1 市场约束带来的风险
6.1.2 政府干预带来的风险
6.1.3 城商行自身风险
6.2 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基于熵值法
6.2.1 指标设计
6.2.2 监测预警体系
6.2.3 实证分析及预警效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风险处置的国际实践和经验借鉴
7.1 银行危机救助的实践和经验借鉴
7.1.1 次贷危机期间的美国政府对银行风险的处置
7.1.2 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对银行风险的处置
7.1.3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教训
7.2 问题银行机构退出的国际经验
7.2.1 健全法律法规
7.2.2 明确各部门职责
7.2.3 退出的条件
7.2.4 退出的方式
7.3 对中国城商行风险处置的启示
7.3.1 明确职责及流程
7.3.2 丰富市场化处置手段
7.3.3 存款保险向“风险最小化型”转变
7.3.4 建立危机信息共享和处置协调机制
7.4 风险处置案例
7.4.1 案例背景
7.4.2 处置框架
7.4.3 救助方式和内容
7.4.4 风险处置经验
7.5 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
8.1 推动城商行整合重组
8.1.1 整合重组的思路与模式
8.1.2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8.2 科学处理政府与银行关系
8.2.1 厘清政府与银行边界,给与城商行充分的自主权
8.2.2 加强与政府融资平台合作,拓展城商行生存空间
8.3 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8.3.1 多渠道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8.3.2 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8.3.3 健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
8.4 持续完善公司治理
8.4.1 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8.4.2 加强股东股权监管
8.4.3 强化“三会一层”履职
8.4.4 认真培育内控合规文化
8.5 加快推进经营模式转型
8.5.1 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
8.5.2 尽快向数字银行转型
8.6 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
8.6.1 提升风险抵补能力
8.6.2 加强信贷业务审核及流程管控
8.7 加速出清不良资产
8.7.1 建立全国统一的不良资产流转平台
8.7.2 放松对地方AMC异地拓业的限制
8.7.3 加强对逃废债行为的监管和打击
8.8 着重提升监管效能
8.8.1 加强“一委一行两会”监管框架的横向协调
8.8.2 强化中央与地方间的纵向协调
8.8.3 发挥好金融科技在监管中的功能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890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389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