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金砖五国通胀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14 04:03

  本文关键词: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金砖五国通胀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金砖五国 PVAR模型


【摘要】: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为摆脱危机及萧条,美国自2008年末开始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并通过利率、汇率、资产价格、国际收支等传导机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通胀产生当期以及预期的影响。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以及南非)是全球新兴国家的代表,其具备经济发展速度快、国际贸易量及资本流动在全球经济中占比大等特点。在后危机时代,金砖五国以其高水平的GDP产出以及贸易总额在全球的经济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力军。然而,由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通货膨胀会对金砖五国的国民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压力。因而,研究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金砖五国通胀的影响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研究背景,研究了其对金砖五国通胀的影响程度。首先,本文分析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内容,界定了与通货膨胀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其次,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开放条件下利率、汇率等传导机制未确定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如何影响他国的通胀水平。再次,本文通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金砖五国通胀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GMM估计结果、脉冲响应图以及方差分解的分析,最后得到本文结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可以通过国际大宗商品渠道及汇率渠道对金砖五国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金砖五国 PVA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27.12;F821.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6
  • 1.2.1 国外的文献综述12-14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4-16
  • 1.3 文章结构16-17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17-18
  • 第2章 量化宽松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理论基础18-27
  • 2.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18-22
  • 2.1.1 量化宽松的内涵18
  • 2.1.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18-19
  • 2.1.3 量化宽松政策的产生的背景及实施情况19-21
  • 2.1.4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21-22
  • 2.2 通货膨胀的理论分析22-24
  • 2.2.1 通货膨胀的定义22-23
  • 2.2.2 通货膨胀的度量23
  • 2.2.3 通货膨胀的成因23-24
  • 2.3 量化宽松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24-26
  • 2.3.1 通过汇率传导机制对通胀产生影响24-25
  • 2.3.2 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对通胀产生影响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金砖五国经济发展状况与通胀情况27-40
  • 3.1 金砖五国的形成发展27
  • 3.2 金砖五国经济发展状况27-30
  • 3.2.1 金砖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全球占比变化27-28
  • 3.2.2 金砖五国人口全球占比变化28-29
  • 3.2.3 金砖五国资本形成全球占比变化29
  • 3.2.4 金砖五国贸易出口全球占比变化29-30
  • 3.3 金砖五国的经济制度30-35
  • 3.3.1 金砖五国货币制度30
  • 3.3.2 金砖五国的汇率制度30-35
  • 3.4 自量化宽松政策后金砖五国的通胀情况35-39
  • 3.4.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输入性通胀风险35
  • 3.4.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造成的结构性通胀风险35-36
  • 3.4.3 自量化宽松后金砖五国的通胀现状36-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第4章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金砖五国通胀的实证检验40-49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40-41
  • 4.1.1 研究方法40
  • 4.1.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40-41
  • 4.2 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41-48
  • 4.2.1 面板单位根检验41-42
  • 4.2.2 滞后阶数的确定42
  • 4.2.3 各参数的PVAR估计42-44
  • 4.2.4 脉冲响应函数44-47
  • 4.2.5 方差分解47-48
  • 4.3 实证部分结果分析48
  • 4.4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政策建议49-52
  • 5.1 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监管49
  • 5.2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49-50
  • 5.3 加强经济合作应对负面冲击50
  • 5.4 以稳健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预期50
  • 5.5 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50-51
  • 5.6 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51-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箐;;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动摇[J];中国金融家;2009年03期

2 尚姝;;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研究——基于日本经验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05期

3 施卫华;谢声时;王守贞;;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12期

4 周逢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针对性与灵活性[J];中国金融;2010年04期

5 徐佳蓉;;论经济复苏中的宽松货币政策退出[J];当代经济;2010年07期

6 周逢民;;释义适度宽松货币政策[J];黑龙江金融;2010年02期

7 刘海莺;张华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迫切性及困境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2期

8 刘红超;王路;;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2期

9 胡一帆;;宽松货币政策暂难“退出”[J];证券导刊;2009年38期

10 于工;;日本央行会改变宽松货币政策吗[J];国际金融;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易纲;;零利率和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是否有效?[A];2008年冬季CCER中国经济观察(总第16期)[C];2009年

2 易纲;;零利率和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是否有效?[A];2012年夏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0期)[C];2012年

3 易纲;;应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最佳选择: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A];2012年夏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0期)[C];2012年

4 宗良;;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分析[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2~2013)[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证投资 徐辉;宽松货币政策的改变对中国股市影响不大[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英国知名金融记者和评论家 哈米什·麦克雷 贺艳燕 编译;英国宽松货币政策已不合时宜[N];上海证券报;2012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莫迟;日元大幅走贬 或开启更宽松货币政策[N];证券日报;2013年

4 章玉贵;全球复苏切勿押宝宽松货币政策[N];经济参考报;2013年

5 记者 牛娟娟;积极应对国际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N];金融时报;2013年

6 越秀金融集团研究所所长 苏亮瑜;美宽松货币政策短期难退出[N];深圳特区报;2013年

7 特派两会记者 倪金合;不赞成过分宽松货币政策[N];中国黄金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闫立良;日本超宽松货币政策难从根本上实现自救[N];证券日报;2013年

9 记者 李浩;日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N];金融时报;2013年

10 文史哲;欧洲央行维持利率不变 强调宽松货币政策立场[N];中国信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大为;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2 徐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侯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满雪茜;日本零利率政策及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李艳华;日本零利率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3 刘娜;日本数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案例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丁然;日本零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穆芳芳;对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研宄[D];国际关系学院;2015年

6 邓美薇;金融危机后日本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D];辽宁大学;2016年

7 曹艺蓝;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金砖五国通胀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6年

8 曾红;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赵慧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美国的实践及效果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武锦;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39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539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9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