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研究
【摘要】: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在维持货币总量平衡,保持物价稳定,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央行在宏观调控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货币政策,为什么有一些产业反应“过敏”,而另一些产业反应“麻木”,或者说为什么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传统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是具有总量调控作用的政策工具,对经济体的影响具有普遍性,这往往忽略了经济体本身的结构性差异。不同产业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产生非对称的效应。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入手,结合产业差异建立分析框架,研究货币政策产业效应非对称的形成原因及作用机理。具体来说:首先,本文认为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问题本身就是货币政策非对称问题,而货币政策非对称问题可根据研究时间的先后分为货币政策周期非对称、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以及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因此文本通过文献回顾对上述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理清研究思路;其次,本文进一步回顾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梳理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相关研究,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银行信贷优势和贷款替代性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金融环境,为研究奠定现实基础;再次,本文以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银行信贷传导渠道、金融加速器传导渠道以及商业信贷传导渠道三个角度建立分析框架,对可能引起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然后,文章建立STR模型、动态面板模型、VAR模型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际验证,接着,本文将上述研究框架应用到具体产业,进一步检验本文的分析框架。最后,本文总结主要结论、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根据研究结论从健全金融组织体系、疏通传导渠道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产业非对称效应。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商业信贷渠道以及金融加速器传导渠道作用于各产业,由于不同产业企业规模结构、市场势力以及融资杠杆不同导致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产生非对称效应。企业规模结构越高,市场势力越强,融资杠杆越低的产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越弱;相反地,企业规模结构越小,市场地位越低,融资杠杆越高的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冲击的反应越强。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系统性、作用机理的全面性、适用性以及研究视角的创新性上。其一,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体系不同于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银行信贷一直是社会信用分配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在我国信贷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发挥主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银行信贷传导渠道、金融加速器传导渠道以及商业信贷传导渠道三个角度建立分析框架,对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与检验。其二,本文发现除银行信贷与金融加速器等货币政策显性的传导渠道之外,企业间的商业信贷是传导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隐性途径。与国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当货币政策收紧时,我国大企业不但不会通过商业信贷为融资约束更大的小企业提供资金,反而会利用市场势力及谈判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商业信贷轻易的将资金压力转给中小企业。也就是说,在我国商业信贷不但不会起到缓冲货币政策的作用,相反地,还会加剧这一波动,导致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产生。
【关键词】:货币政策 产业效应 非对称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22.0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ARCT8-13
- 1. 引言13-23
- 1.1 问题的提出13-14
- 1.2 研究意义14-15
-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主要内容15-18
- 1.4 论文创新点18-19
- 1.5 相关概念19-23
- 1.5.1 货币政策及其内涵19-21
- 1.5.2 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21-23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23-49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23-35
- 2.1.1 货币政策非对称研究综述23-25
- 2.1.2 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研究综述25-35
- 2.2. 理论基础35-49
- 2.2.1 货币政策有效理论35-39
- 2.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39-49
- 3.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与产业效应的非对称分析49-85
- 3.1 银行信贷渠道的作用机理分析49-56
- 3.1.1 银行最优行为49-53
- 3.1.2 企业的最优行为53-55
- 3.1.3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作用机制分析55-56
- 3.2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与产业效应非对称的形成机理分析56-59
- 3.3 我国银行信贷渠道发挥作用的金融环境分析59-62
- 3.4 实证研究62-85
- 3.4.1 计量模型与方法62-71
- 3.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71-72
- 3.4.3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72-76
- 3.4.4 相关检验及实证结果76-85
- 4. 货币政策商业信贷传导渠道与产业效应的非对称分析85-109
- 4.1 商业信贷产生的原因分析85-88
- 4.1.1 融资比较优势理论86-87
- 4.1.2 信贷配给理论87
- 4.1.3 市场势力因素87-88
- 4.2 商业信贷与银行信贷的作用机理分析88-95
- 4.2.1 银行部门89-90
- 4.2.2 企业90
- 4.2.3 商业信贷90-92
- 4.2.4 货币政策92-95
- 4.3 商业信贷对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影响分析95-98
- 4.4 我国商业信贷发展现状分析98-102
- 4.4.1 我国商业信贷的发展现状98-99
- 4.4.2. 商业信贷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响应99-100
- 4.4.3 商业信贷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影响100-102
- 4.5 实证研究102-109
- 4.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102
- 4.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102-104
- 4.5.3 变量描述性统计104-105
- 4.5.4 实证结果105-109
- 5. 货币政策金融加速器传导渠道与产业效应的非对称分析109-127
- 5.1 金融加速器的作用机理分析109-117
- 5.1.1 基本假设109-110
- 5.1.2 银行最优借款契约安排110-111
- 5.1.3 无系统风险下的企业家的选择111-113
- 5.1.4 系统风险下的契约安排113
- 5.1.5 企业最优化问题113-115
- 5.1.6 企业净资产与加速效应115-117
- 5.2 金融加速器效应对货币政策产业效应非对称的影响分析117-118
- 5.3 实证研究118-127
-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119-120
- 5.3.2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120
- 5.3.3 基本变量描述性统计120-121
- 5.3.4 相关检验及实证结果121-127
- 6. 关于货币政策产业效应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127-139
- 6.1 关于货币政策产业效应进一步的实证研究127-132
- 6.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127-128
- 6.1.2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128-130
- 6.1.3 实证结果与结果分析130-132
- 6.2 政策建议132-139
- 6.2.1 健全金融市场组织基础,疏通信贷渠道传导功能133-135
- 6.2.2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135
- 6.2.3 进一步扩展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构建多元融资体系135-136
- 6.2.4 探索差异化货币政策工具,建立多层次监测指标体系136-138
- 6.2.5 加强与其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协调,扩大调控范围138-139
- 7. 结论及展望139-143
- 7.1 结论139-140
- 7.2 展望140-143
- 参考文献143-151
- 索引151-153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53-157
- 学位论文数据集1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明龙,王理;论网上金融的产业效应与产品秩序[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2 高磊;曹春颖;;投资对就业的产业效应实证分析——基于东北三省面板数据[J];学术交流;2009年02期
3 孙梅红;;乡村旅游负面产业效应及基于低碳旅游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4 ;积聚产业效应显著 专业引领发展趋势——2005全国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J];新材料产业;2005年09期
5 胡少东;;城市效应、产业效应、母公司效应与大陆台商绩效[J];南大商学评论;2013年03期
6 范洪波;上市公司股权更迭的产业效应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05期
7 游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与绩效:从产业效应角度的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S1期
8 蒲超海 ,莫壮才;海南渔贷的产业效应[J];海南金融;1994年01期
9 邹琪;田露月;;FDI对中国服务业产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11期
10 陆国庆;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产业效应分析——对1999年度沪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游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与绩效:从产业效应角度的分析[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昆勇 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产业效应[N];南宁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蕾 肖燕 实习生 张帆;支柱产业效应凸显[N];贵阳日报;2007年
3 杨秋林 辛岭;“龙头”与“龙身”必须和谐[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4 记者 采蓝 柏健波 通讯员 光明;节俭 创新 高效[N];淮安日报;2014年
5 记者 孙佳薇;孙尧会见英国客人[N];黑龙江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厉骞;中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陶凌云;FDI的产业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郑迎飞;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产业效应与政府规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龙晓柏;开放市场下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2 朱禹丰;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农业的实证[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品;产业变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D];汕头大学;2010年
4 林兴兰;中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双重非对称性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徐任;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和绩效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24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82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