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在中国的表现——流动性错配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金融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在中国的表现——流动性错配的视角
【摘要】:文章在总结国内外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金融机构流动性错配的视角,对金融脆弱性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金融机构吸入流动性、配置流动性、放大流动性的作用机理以及从金融脆弱到金融危机的演绎过程,并结合我国有关数据,报告了我国金融脆弱性的现状,通过采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当前金融体系脆弱性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流动性错配的程度更高、金融机构与企业合谋放大流动性的动机更强。新投资渠道增多使金融机构吸收流动性的成本增加,由此导致的金融资产被迫投向高风险、长期限领域,同业竞争迫使金融机构降低风险防线以及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日趋脱节、资金空转于虚拟经济等,成为我国当前金融脆弱性更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工商银行;
【关键词】: 金融脆弱性 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 金融工程
【分类号】:F83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金融危机频发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对于现代金融危机的解释难以令人满意,在此背景下,金融脆弱性理论应运而生,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金融脆弱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脆弱性指高负债经营的企业特点决定了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立坚:中国经济钱荒与钱多并存[J];创新科技;2012年07期
2 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年03期
3 白钦先;谭庆华;;论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金融研究;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波;;保险金融化现象浅析[J];保险研究;2008年01期
2 崔长峰;刘海龙;;基于预期的货币政策调控与金融危机防范[J];财经科学;2009年04期
3 吕晖蓉;;美、日住房金融体系的功能比较及启示[J];财经科学;2012年02期
4 范恒森,李连三;论金融危机传染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经研究;2001年11期
5 许磊行;;我国证券市场脆弱性机制与对策思考[J];财会通讯;2009年12期
6 张强;张瑞怀;;证券风险转嫁为银行风险的形成路径与防范策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7 孙立坚;再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8 范洪波;国有商业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J];金融论坛;2004年07期
9 罗艳梅;;金融脆弱性的微观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08期
10 罗艳梅;;浅议金融脆弱性[J];当代经理人;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建琼;李艳杰;;金融脆弱性的力学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5卷)[C];2004年
2 陈守东;张丁育;;我国银行治理特征与银行稳健性的关系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5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博慧;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系统性风险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文;中国财务公司金融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孙r,
本文编号:826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82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