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钢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钢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
【摘要】: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企业债券为依托,附带有条件的转股权,其持有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按约定的价格将可转债转换为发行人的公司股票,是国际资本市场上一种较为成熟的混合型金融衍生工具。十九世纪中旬,美国发行全球第一只可转债,预示着可转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来看,可转债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某些特定类型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方式。然而,我国特有的证券市场发展背景,导致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呈现出股权融资畸高的特点。无论是配股还是增发,都涉及到公司股本规模迅速扩张,往往直接导致股价的恶性下跌。在这一背景下,可转债这种能够缓解股本扩张压力的再融资方式应运而生。二十世纪初,中国出现了首只可转债,在其近二十多年的发展中,由于推出的时间较短,加之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还不完善,可转债融资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上市公司运用可转债融资时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总结、不断去探索。本文以新钢转债为例,分析其发行前后的情况,最后得出新钢以转股失败而告终的结论。此案例包含了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发行可转债过程中所遇到的通病,同时,新钢转债自身也有着值得我们去深究的地方。首先,用理论与数据说话,深度剖析了新钢选择发行可转债的动因;其次,研究可转债相关应用问题,并熟练掌握可转债本身以及它的估价方法,包括分析它的发行时机、发行过程及发行影响;最后指出新钢发行可转债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其失败的原因,包括定价不合理、发行时机不当、条款设计单一化和可转债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内外部原因,并且进一步推而广之,联系到可转债融资中普遍都有的一些难题,并根据这些疑难杂症,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包括合理设计可转债发行条款,完善可转债信息披露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合理选择融资方式,提高短期融资效率等,由于新钢转债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案例的研究总结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问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为后来者选择可转债融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可转债融资 条款设计 发行时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F426.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9-10
- 1.1.1 选题背景9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10-11
- 1.2.1 研究思路10-11
- 1.2.2 研究方法11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1-17
- 1.3.1 国内研究概况11-13
- 1.3.2 国外研究概况13-15
- 1.3.3 研究综述15-17
- 2 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的理论概述17-22
- 2.1 可转债的经济特性与发行动机17-18
- 2.2 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时机选择18-19
- 2.3 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的经济效应19-22
- 2.3.1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财务杠杆效应19
- 2.3.2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稀释效应19-21
- 2.3.3 可转换公司债券与公司治理结构21-22
- 3 案例背景介绍22-31
- 3.1 新钢股份基本情况22-26
- 3.1.1 行业分析22-23
- 3.1.2 公司经营与管理现状分析23-26
- 3.2 新钢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过程介绍26-31
- 3.2.1 条款设计27-29
- 3.2.2 拟投资项目分析29
- 3.2.3 转债过程概况29-31
- 4 案例分析31-50
- 4.1 新钢选择可转债融资的原因31-35
- 4.1.1 降低相关融资成本31-32
- 4.1.2 优化新钢资本结构32-33
- 4.1.3 缓解短期现金流压力33-34
- 4.1.4 降低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34-35
- 4.1.5 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程度35
- 4.2 新钢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价值分析35-40
- 4.2.1 影响可转换公司债券价值的主要因素35-37
- 4.2.2 运用期权定价方法对新钢可转债价值的估价37-40
- 4.3 新钢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时机分析40-42
- 4.3.1 时机选择的动机40-41
- 4.3.2 时机选择的证据41-42
- 4.4 新钢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中的影响分析42-47
- 4.4.1 新钢转债对EPS稀释的效应分析42-43
- 4.4.2 转股价格的六次调整原因分析43-44
- 4.4.3 回售条款触发的影响分析44-46
- 4.4.4 新钢转债在市场中出现的套利情况分析46-47
- 4.5 新钢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后的影响分析47-50
- 4.5.1 到期未转股使新钢股东利益稀释影响小47-48
- 4.5.2 到期未转股使新钢遭遇巨额偿付危机48-49
- 4.5.3 到期未转股使新钢向外传递发展放缓信号49-50
- 5 结论及启示50-58
- 5.1 新钢转债的经验教训50-56
- 5.1.1 新钢转债转股失败的内部原因50-53
- 5.1.2 新钢转债转股失败的外部原因53-55
- 5.1.3 小结55-56
- 5.2 案例启示及建议56-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克新;孙超;;可转债融资风险的成因分析[J];商业会计;2014年07期
2 刘俊棋;;上市公司加大可转债融资的原因分析及风险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王冬年;韩丹;李宝新;;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特征:债券性还是期权性?[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刘俊棋;;上市公司加大可转债融资的现实问题[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赵红平;;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研究[J];经济经纬;2011年01期
6 张玉琴;;可转债融资选择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3年35期
7 李叔定;林立;彭中;;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2年07期
8 张策;;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融资风险及管控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01期
9 杨亢余;;合理利用 可转债融资[J];资本市场;2001年11期
10 马妍;;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的问题分析与探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冬年;丁玉霞;文远怀;;影响可转债融资特征的因素及指标设计[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信证券 吴闻;可转债融资:原股东不应错过的“免费午餐”[N];中国证券报;2013年
2 见习记者 王宁;中国海外上市公司青睐可转债融资[N];上海证券报;2014年
3 ;锡业股份:可转债融资为未来发展助力[N];证券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保国 实习记者 彭斐;中行率先启动A股可转债融资方式[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5 记者 陶君;资本运作夯实主业[N];中国证券报;2002年
6 证券时报记者 叶梦蝶;中国投资人西行硅谷:美国项目省心 可转债融资流行[N];证券时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韩瑞芸;工行通过A股可转债融资H股方案待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刘军;用好可转债融资工具[N];金融时报;2000年
9 中投证券 李拴劳;可转债融资市场地位不会动摇[N];证券时报;2005年
10 刘溟;可转债融资 四两拨千斤[N];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雪娇;管理层能力、防御程度对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孟肖肖;新钢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3 邓晓峰;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问题探讨[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周庆;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5 朱菲菲;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动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
6 常斯文;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章靓;可转债融资对管理者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8 左璐;我国境外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方式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9 许倩;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与非效率投资双向治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10 胡刚;可转债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及成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0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86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