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额货币识别——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09-29 18:27
本文关键词:中国超额货币识别——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
【摘要】:本文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超额货币识别模型,研究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金融四个部门的超额货币需求行为。研究发现,只有超过总产值增长速度的部门增长才能吸收超额货币,这意味着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未必同时是影响超额货币需求的因素。检验结果显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和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均能引致超额货币需求,而农业部门不会对超额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另外,金融市场交易额的增加也会吸收超额货币供给。这意味着超额货币可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被消化,并不必然形成通货膨胀隐患,但货币政策仍将对金融市场活跃度下降过程中货币回吐做出防范。
【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关键词】: 超额货币 货币需求 产业结构 股票交易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金融稳定的内生机制和外部条件与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研究”(10JJD79003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民生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10YJAZH078)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耦合模式及协调路径研究”(2014B160)
【分类号】:F124;F822.2
【正文快照】: 引言货币供给增长率减去实际产出增长率与官方通货膨胀率之和后的部分称为超额货币[1]。如果超额货币为零,超过实际产出的货币将完全反应在价格上,此时货币量符合交易方程式规则。2013年中国广义货币存量与名义产出之比高达1.95,而改革开放之初这一比值仅为0.30,相比之下增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贾非;庞晓波;;累积性通胀与货币-价格关系变化——基于2007年通货膨胀背景的分析[J];当代财经;2012年09期
2 赵留彦;赵岩;陈瑛;;金融交易与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J];国际金融研究;2013年04期
3 刘明志;中国的M_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4 谢平;张怀清;;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_2/GDP[J];经济研究;2007年02期
5 张文;;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M2/GDP比率的货币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02期
6 帅勇;;资本存量货币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03期
7 赵留彦,王一鸣;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剑辉,张t乓,
本文编号:943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94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