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再考察(上)
本文关键词:自由贸易抑或贸易保护——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再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自由贸易抑或贸易保护——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再考察(上)
2011-1-20
摘要: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议也变得空前激烈。国际贸易是否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领域颇具争议的问题之一,而在当下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贸易理论对贸易合理性的探究尽管触及了经济增长问题,但在贸易静态收益理论的框架下,国际贸易究竟是否会促进一国经济增长,既取决于各个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究竟偏向于出口部门还是进口部门,也取决于各种贸易政策对各个部门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的影响。本文对现有针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所做的实证研究作了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明确指出了目前各种看似矛盾的实证证据背后的理论和技术根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和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对1960-2006年期间全球各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组别分别就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文章发现,上述实证研究证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关,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而言则存在差异,同时进口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也存在差异性。总体来看,对中等收入国家而言,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强,进出口均有较强带动作用;高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关系较弱,进口的作用甚至大于出口;低收入国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速之间的关系最弱,进口甚至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增长,GMM估计,全球面板数据
一、研究背景
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发达国家与中国等出口导向型新兴经济体之间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议也日益激烈。发达经济体开始倾向于对新兴经济体采取一定的贸易遏制政策,以保护本国市场、提高就业。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坚称自由贸易从根本上对经济复苏有利,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最终将会损害全球的经济增长。发达国家为什么会选择牺牲自由贸易作为走出经济危机的政策工具?这是否意味着自由贸易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其重要性呈现显著差别?这一系列问题从本质上而言,都是围绕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因此对这一关系的一般规律进行考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由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领域最古老、也是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Frankel和Romer,1999;Rodriguez和Rodrik,2000;Lee,et al.,2004;etc)。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开始,国际经济学就一直在通过各种理论模型对国际贸易本身的静态收益进行描述,然而这些静态收益如何有效传导到国家的经济增长实践中,使经济增长得以加速,则是传统贸易理论模型所忽视的。保罗·克鲁格曼将新增长理论的规模报酬递增与外部性引入国际贸易领域,构建出了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分析框架,使得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从模糊走向清晰。
然而迄今为止,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并没有得到各国经济增长实践和实证研究的无可辩驳的支持。东亚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被普遍认为是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高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拉美在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上的偏向性也被认为是战后到80年代经济增长落后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因素。因此70年代末以来,大量的文献都集中在研究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理论界、特别是一些多边机构和组织似乎已经就贸易自由化取得了无可争议的共识:国际贸易会带动经济增长,开放经济优于封闭经济,贸易自由化程度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然而进入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量经济模型的深化和发展,大量实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了挑战(Levine和Reneh,1992;Lee et al.,2004;)。由于那些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国家往往同时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自由化的市场机制和汇率制度改革,究竟是自由贸易还是其他因素导致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能够通过实证模型得到完全证实,同时更加难以找到证据证明那些贸易壁垒较多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因此而受到抑制(Rodrlguez和Rodfik,,2000)。
图1是1960-2006年各国人均GDP与商品贸易占GDP比重的散点图,可以看到,经验事实并不直接支持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高收入非经合组织国家、中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贸易占GDP的比重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低收入国家商品贸易占GDP比重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均GDP的增速;而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商品贸易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其他经济体,其增速也大大低于人均GDP的增速。这一现象提示,虽然国际贸易理论对自由贸易的静态和动态利益持肯定态度,北美与欧洲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也普遍认同对自由贸易的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但实证研究并没有为这一主张提供无可辩驳的有力证据。无论是多国案例分析还是跨国跨期回归分析都缺乏普遍性意义。多国案例分析往往由于过度依赖于对象国特定要素而缺乏可重复操作性,而回归分析的大部分研究由于没有解决内生性问题而严重削弱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所分析的时间段也局限在90年代之前。而最新的研究虽然通过对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的运用,试图解决变量内生性的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差异性很大,甚至与历史文献迥然不同。
本文将首先对现有针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所做的实证研究作一系统回顾和分析总结,辨析目前各种看似矛盾的实证证据背后的理论和技术根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和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以1960-2006年期间全球8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组别分别就其贸易占GDP比重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实证检验的结果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观察与检验
Yanikkaya(2003)以超过100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1970-1997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正相关。这与主要多边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联合国等积极倡导的开放战略完全相左。而Lee(2004)的研究则运用异方差识别方法控制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一百多个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仍然主张开放程度与经济增长长期正相关,尽管这种相关性可能不像20世纪大部分文献所主张的那样强。Edards(1998)同样通过构建一系列工具变量检验贸易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对93个国家的1960-199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他认为,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应该拥有较高的生产率增长速度,然而他的估计方法仍然是一般的最小二乘估计,无法完全避免这些工具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尽管通过理论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逻辑脉络,但对这个命题的边界与条件却需要十分谨慎。因为事实上,仅就“自由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简单论述给出实证研究的支持就十分困难。首先,贸易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内生性,只有严格控制增长对贸易的影响才能有效验证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次,“自由贸易”意味着什么,究竟是贸易总量、贸易占GDP的比重、还是一国开放程度?最后,促进经济增长如何度量、究竟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个线性关系还是伴随经济发展阶段而发生演化?
现在看来,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复杂性的探究并不均衡,绝大多数实证研究都致力于解决内生性问题,在没有更好的避免内生性的计量经济估计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构造一系列表征开放程度的代理变量,通过检验这些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来证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Anderson&Neary(1992)构建了一个“贸易限制性指数”,包含了所有的关税与非关税效应,但由于数据所限无法进行大规模的面板分析。其他一些学者如Leamer(1988)、Sachs and Warner(1995)等则致力于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构建一系列的表征开放度的指标。
(未完待续)
来源:录入 《世界经济研究》
本文关键词:自由贸易抑或贸易保护——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再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8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