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中国贸易隐含碳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内涵CO_2排放——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法的测算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财经大学》 2014年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中国贸易隐含碳研究
曹媛
【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人们也更加关注以二氧化碳(C0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化的深入使生产、消费、投资从空间上相互分离,国际贸易逐渐成为碳排放转移的载体。而现行碳排放责任的核算原则—生产型原则只关注一国境内产生的直接排放,忽略被贸易转移的隐含碳。许多碳消费国为完成以生产型原则为指导下的减排目标,只进口、不生产高污染、高排放的产品,或直接将国内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转移至他国,形成碳排放的全球转移机制,造成他国环境污染,使一国实际负责的碳排放责任与应负责任形成较大差异。即使某国国内排放或许有所减少,全球排放总量并未减少,这不符合全球减排的初衷,且碳排放核算的公平性也受到质疑。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建立全球碳排放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角度测算贸易隐含碳,评估国际贸易对中国乃至全球碳排放的影响,明确各国实际责任与应负责任的差异。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从概念、计算方法和政策有效性上区分上游隐含碳与下游隐含碳,指出对隐含碳的研究不应只注重上游方面而忽略下游。 第二,从全球范围内分析贸易隐含碳,包括碳排放总量、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根据各国的上游、下游贸易隐含碳的特点将全球分为四大类——碳排放责任进口国、碳排放责任出口国、化石燃料出口国和其他,分别阐述各类的典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全球贸易隐含碳的转移机制,即全球近82%的碳转移发生在第Ⅰ、Ⅱ、Ⅲ类国家之间。第Ⅰ类国家是最大的上游、下游隐含碳责任承受国,第Ⅱ类国家是最大的碳输出国,第Ⅲ类国家是碳收入国。 第三,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贸易隐含碳,包括境内碳排放总量和上、下游进出口隐含碳及中国碳贸易的地区结构,发现中国2009年境内碳排放总量达到全球的23%,是名符其实的碳生产大国,但中国还是碳出口大国和支出大国,是上述分类的第Ⅱ类国家,在现行生产型原则下所承担的实际责任远远超过应负责任。 第四,从中观角度研究中国各产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利用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及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将环境因素与产业结构相结合,建立碳贸易的部门环境结构合理度指数测算我国产业部门环境结构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我国的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均以第三产业为主,且上游出口部门的环境结构优于下游进口部门;由于下游隐含碳的自身特点使下游进口部门环境结构的优化比上游更加复杂。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相比,中国的上游与下游环境结构的合理性均处于居中地位。 第五,区分碳排放责任划分所依据的四大原则——生产型原则、消费型原则、收入型原则及共担原则,其中共担原则最公平,消费型与收入型其次,生产型原则最不公平,并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第Ⅱ类国家是生产型原则的最大受害者。 最后,为使我国能在未来的气候谈判中取得有利地位并最终走上低碳发展的道路,本文在末尾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与四大原则的比较,提出我国在谈判中应支持共担原则、联合谈判伙伴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96;F752.6;F2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2 张友国;;基于经济利益的产业间环境责任分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7期
3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4 沈利生;;重新审视传统的影响力系数公式——评影响力系数公式的两个缺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丽敏;付加锋;宋玉祥;;消费型碳排放及其核算体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汪素芹;徐成亚;王有鑫;;中国出口贸易内涵CO_2排放行业和区域分布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03期
3 杜运苏;;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5 王文举;向其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0期
6 杨帆;梁巧梅;;中国国际贸易中的碳足迹核算[J];管理学报;2013年02期
7 王来力;丁雪梅;孙菲菲;NDWIGA Duncan-Kariuki;吴雄英;;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extiles and Clothing[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2年06期
8 陈学妍;王军;;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绿色贸易转型——基于隐含碳的实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9 方芳;徐化愚;;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内涵CO_2排放——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法的测算及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9期
10 于江波;王晓芳;;能源安全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浩;陈操操;刘春兰;;碳排放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2 田甜;杨檬;王冬明;;基于LCA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学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贾敦新;金贤锋;邓仕虎;;基于GIS技术的控规方案预含碳排放量估算及评估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5 韩艳旗;王红玲;;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基础与综合发展能力研究——基于1993~2011年的时间序列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6 Zusha Gu;Ying Gao;Cong Li;;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CO_2 Emissions In China[A];2013教育技术与信息系统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宋强玉;葛新权;;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环渤海地区的CO_2排放测量方法运用与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8 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9 刘瑞翔;姜彩楼;;从投入产出视角看中国能耗加速增长现象[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10 冯宗宪;于璐瑶;何阳;;碳关税征收情境下的中国产业竞争力变动态势和对策分析[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福明;企业成长与生产率、盈利能力的动态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杨贵中;需求因素对中国三次产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康;基于产业关联的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谢园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9 向其凤;中国碳排放总量产业间分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10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萍;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出口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王有鑫;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内涵CO_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娜;碳关税的征收对运输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仇善力;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邹晓丽;中国对外贸易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6 何丹丹;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桑建军;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测度及贸易低碳化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房黎红;中日贸易对两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张驰;湖南制造业增值税税源质量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耿丽敏;东北三省消费型碳排放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中欧贸易隐含碳及政策启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2期
2 闫云凤;赵忠秀;;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研究——基于碳排放责任界定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1期
3 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2期
4 闫云凤;杨来科;;中美贸易与气候变化——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5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刘世锦;张永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7 樊纲;苏铭;曹静;;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8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9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10 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培理;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棉花加工;2003年03期
2 孙淑成;关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3年03期
3 王建,张文杰;供应链系统可靠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11期
4 潘晓东;;单干乎 携手乎——从供应链参与市场竞争谈开去[J];印刷经理人;2004年04期
5 Owen Crassweller;Hanne JeseeBar;;在供应链利税效应中实现效益[J];化工文摘;2004年01期
6 耿庆峰;供应链系统边界优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7 申红雪,张素智,李勇;从共享信息中发掘供应链性能评价方法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张欣;中国制衣业供应链管理状况调查(2004-2005)[J];纺织信息周刊;2005年36期
9 冯英娜;唐钢的供应链管理[J];冶金财会;2005年09期
10 邢亚伟;;云南制药企业供应链管理浅析[J];创造;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默;赵鹏飞;;“三鹿奶粉”供应链管理缺失和优化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2 莫云生;;社会网络分析与供应链管理——一些粗略的想法与未来的研究方向[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骆建文;黄培清;;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协作模型[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孙涛;刘仲英;;电子化供应链管理[A];第三届中国西部现代物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毛薇;金俊武;;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的模型及其优化[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郜振廷;;论需求变异原理的扩展——供应链“需求变异放大原理”补正[A];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阳;江资斌;杨长辉;;基于多目标协商的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佘斌;;银企联盟供应链探讨[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王胜兵;姜松海;;供应链管理及物资供应整合[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国华;何东平;;供应链管理概念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应用[A];全国第二届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北方公司 王佐;[N];国际商报;2000年
2 金真;[N];国际商报;2000年
3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 陈翔;[N];国际商报;2002年
4 国通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N];国际商报;2003年
5 国通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N];国际商报;2003年
6 王屏;[N];国际商报;2003年
7 成小东;[N];国际商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鹏 东泓;[N];国际商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孙鹏;[N];国际商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吴珊红;[N];国际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凯;基于药品安全的中国药品供应链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刘刚;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姚建明;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供应链调度的主导矛盾分析及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颜嘉麒;供应链质量管理中质量检测的一种模型化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刘永胜;供应链管理中协调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李善良;供应链委托代理问题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7 黄祖庆;供应链的库存控制、激励策略和结构效率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曹武军;供应链契约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卢亚丽;基于混沌与博弈理论的供应链系统协调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10 方小斌;烟草供应链关键节点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国营;R公司供应链的设计实践[D];厦门大学;2008年
2 杨铭钏;面向大规模定制的S公司手机零件供应链管理优化案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慧;制造业中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D];复旦大学;2009年
4 孙秋革;可信供应链的搜索模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陈万付;商业供应链中知识重用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莹;西诺塑料公司供应链管理方案优化设计[D];吉林大学;2010年
7 路庆忠;石化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及系统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8 刘旺盛;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9 伍行素;供应链管理集成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叶春喜;加强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内涵CO_2排放——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法的测算及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4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