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4 08:04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出口贸易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随着人口、土地和政策等比较优势逐渐弱化,资源和环境约束逐步加剧,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近几年中国出口贸易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为摆脱当前困境、实现中国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成为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进入新新贸易理论发展阶段,得益于数理模型的不断优化,诸多国外学者试图从出口产品质量的视角解释国际贸易新现象并探索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内在机理。相比之下,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关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基本特征的研究中,鲜有文献从出口产品质量分布特征展开分析;同时,关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大多文献又忽略了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分配状况和贸易自由化等因素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可能产生影响。鉴于此,本文从总体、行业和贸易伙伴国层面考察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分布及水平特征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分配状况和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然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剖析中国出口产品在不同贸易网络中地位的演化趋势,以此提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战略和路径。随后,本文考察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发现目前中国出口产品仍以低质量产品出口为主,产品质量仍有待提高,但低质量产品出口比重呈现下降态势,中等质量产品出口比重呈现上升态势,高质量产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其次,从行业层面看,食品、饮料、酒醋及烟草产品,木、稻草秸秆及制品,木浆、纸及制品这3个行业以中等质量产品的出口为主,其余18个行业则以低质量产品的出口为主,其中植物产品和动植物油及脂类产品中的高质量产品出口比重相对较高,机械、电气设备及运输设备等行业的中等质量产品出口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贸易伙伴国层面来看,中国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高质量产品、中等质量产品占比要高于中低收入国家。从出口产品质量分布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高质量产品出口比重要高于其他国家及地区,而低质量产品出口比重要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及地区。接着本文实证考察了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分配状况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发现随着贸易伙伴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也会提高,同时,中等收入国家国内收入差距扩大也有利于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更进一步,本文将出口产品分为同质产品与差异产品以及不同技术水平的产品,发现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分配状况对中国不同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影响各不相同。然后,本文还实证分析了最终产品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发现中间品关税减让有利于中国出口产品单位价值提升,而最终产品关税减让对中国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影响并不明确。分行业来看,中间品关税减让仅有利于提高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品单位价值,而最终品关税的减让仅有利于提升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品单位价值。为了分析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战略和路径,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来剖析中国出口产品在高质量产品、中等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等3种类型的全球贸易网络和“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地位的演化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在中等质量产品与低质量产品的全球贸易网络以及“一带一路”贸易网络中已经处于核心控制地位,但在高质量产品的全球贸易网络中,地位不及美国、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那么,本文认为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高质量产品贸易合作和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主要战略和路径。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是:为了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摆脱当前贸易困境,实现出口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应把握核心地位优势,优化出口市场布局;深化贸易自由化改革,完善关税政策体系建设,改善啊关税调控作用;完善高技术产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企业研发投入。
【图文】:

法国,数据来源


13 16 19 1995 2001 2005 2008 2010 2015 1995 2001 200204060801001995 2001 2005 2008 2010 2015 1995 2001 200204060801001995 2001 2005 2008 2010 2015 1995 2001 20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995-2015年出口0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752.62


本文编号:2627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627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7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