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9 15:47
【摘要】:本文以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为例,通过SWOT模式进行分析,阐明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概况,分析其政策制定依据,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结合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在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策略,打造中行特色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首先,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涵义进行阐述,随着互联网技术变革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经济增长带来的金融发展,两者实现了有机结合;进而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点进行详细介绍,总结以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为代表的六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并以银行一线员工的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兴起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其后,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在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互联网金融策略的制定提供着力点,找出其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问题加以改进,对比分析其优势予以发扬,进而形成中行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市场竞争中的弯道超车。接着,对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互联网金融策略进行详细分析,从E社区平台建设、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和创新资产类产品四个方面对中国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概述,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及未来布局分析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互联网金融策略制定的依据,并详细阐述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具体策略。最后,站在宏观的视角对论文结论进行总结,以未来全球化的角度对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醒要主动迎合互联网金融的大趋势,把握住时代机遇,以更为积极和有所作为的态度面对越来越激烈的金融业竞争。本文立足于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的自身经营情况和外部竞争环境,综合比较与新兴互联网金融的优劣势,并结合自身对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预测,以宏观化、发展的视角制定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在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市场的竞争策略,使得竞争策略的制定实施更加全面、更加有效,便于为包括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在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市场提升竞争力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加主动有效地应对新的市场环境和形势。
【图文】:
图 1:2005 年-2014 年中国网民规模数据分析(数据来源:公开数据统计)(三)我国政府开放、宽松的行业政策我国是一个金融管制的国家,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金融机制不完善,竞争不充分开放程度不足,金融主体效率偏低,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从数据上看虽然 2010 年到 2013 年我国的 M2 值能够以年均 15%的速度增长,货币市场信贷规模体宽松,但是我国信贷资源不均衡现象突出,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拥有宽泛、充裕融资渠道,而市场上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并不受传统商业银行的青睐,贷款难的题依旧突出。在国外,互联网金融已经被实践证明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导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合理分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直接融资工具。我国政府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寄予了厚望,希望其能够消除信贷资金分配均、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虽然在发展实践中发生了一些风险事件,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但是政府依旧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寄予希望。互联网金融推动着金融产业新一轮的变革,促进着信息技术和经营模式的持续
图 2 本文研究的框架结构1.3.2 研究方法针对以上研究思路,作者主要运用了下列研究方法:1.查阅文献法笔者通过查阅资源信息库,,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刊物进行分类总结,系统阐述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和刊物,总结归纳出我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2.33;F724.6
本文编号:2687142
【图文】:
图 1:2005 年-2014 年中国网民规模数据分析(数据来源:公开数据统计)(三)我国政府开放、宽松的行业政策我国是一个金融管制的国家,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金融机制不完善,竞争不充分开放程度不足,金融主体效率偏低,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从数据上看虽然 2010 年到 2013 年我国的 M2 值能够以年均 15%的速度增长,货币市场信贷规模体宽松,但是我国信贷资源不均衡现象突出,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拥有宽泛、充裕融资渠道,而市场上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并不受传统商业银行的青睐,贷款难的题依旧突出。在国外,互联网金融已经被实践证明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导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合理分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企业直接融资工具。我国政府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寄予了厚望,希望其能够消除信贷资金分配均、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虽然在发展实践中发生了一些风险事件,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但是政府依旧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寄予希望。互联网金融推动着金融产业新一轮的变革,促进着信息技术和经营模式的持续
图 2 本文研究的框架结构1.3.2 研究方法针对以上研究思路,作者主要运用了下列研究方法:1.查阅文献法笔者通过查阅资源信息库,,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刊物进行分类总结,系统阐述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和刊物,总结归纳出我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2.33;F72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素娟;卢爱珍;;互联网金融对资金配置的影响研究——基于P2P与传统银行业贷款比较[J];当代经济;2015年22期
2 宋天依;高金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及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15年16期
3 赵君;;互联网金融业态现状及未来发展走向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年21期
4 王纬杰;;探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的具体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5年20期
5 郭喜才;;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监管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6 何师元;;“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5年07期
7 陆添花;;基于移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的商业银行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5年07期
8 李玉婷;;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实践——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年18期
9 陆岷峰;史丽霞;;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论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10 李珊;江伟;;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发展途径探讨[J];商;2015年20期
本文编号:26871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687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