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宽松货币政策、网络借贷利率与投资者风险承担

发布时间:2020-07-24 22:35
【摘要】:传统的关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风险承担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银行层面,然而目前用于识别正规信贷市场投资者风险承担的指标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主要源于我国正规信贷市场缺乏比较详细和公开的贷款数据。近些年交易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市场沉淀了大量的公开交易的详细数据,为准确识别货币政策对投资者风险承担的影响提供了比较好的契机。本文采用了比较典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人人贷”的交易数据,通过利用Probit模型检验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平台高风险项目借款成功率以及事后违约率的变动来识别投资者风险承担,将该领域的研究从正规信贷层面进一步延伸至民间信贷层面。研究发现,宽松货币政策在P2P网络借贷市场是有效的,能够显著降低网络借贷市场利率,投资者显著提高了风险承担意愿。具体表现为:宽松政策实施后,与普通风险项目相比较,高风险项目借款成功率显著上升,平台项目整体借款成功率没有显著改变;高风险项目借款利率并没有显著下降,这表明投资者并没有给高风险项目额外降低风险溢价,增加对高风险项目的投资可能是出于追逐收益效应,平台的过度担保和流动性过剩可能强化了该效应;高风险项目事后违约率并没有显著上升,因此难以判断投资者增加对高风险项目投资的行为是否理性。结合本文的研究,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鼓励网络借贷平台积极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将网络借贷投资者的风险感知纳入金融风险监管体系,推动P2P网络借贷市场健康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22.0;F832.4;F724.6
【图文】:

借贷市场,利率机制,信贷市场


目前学界主要从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研究对象也主要是正规信贷市场和企业,关于货币政策对 P2P 网络借贷平台影响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着眼于货币政策在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短期效应,从 P2P 网络借贷市场与正规信贷市场的替代竞争关系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在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作用机制。如图 3-1 所示,当央行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相应下降,信贷市场的资金成本变得相对低廉。当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时,商业银行能够从央行拿回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加,借助乘数效应机制进一步放大市场的流动性。借款人正规信贷市场可得性增强,一般情况下,由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要远低于 P2P 网络借贷市场利率,因此借款人会减少从 P2P网络借贷市场的融资需求,引致 P2P 网络借贷市场融资项目增长放缓,推动网络借贷市场利率下降。

风险承担,投资者,机制,高风险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风险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比例。而市场上流动性的增加也加剧了投资者之间的竞争,投资者可能通过放宽高风险项目的信贷标准或者降低高风险项目的风险溢价来争夺高风险项目。此外,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一般都会提前向市场防风,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对货币政策的承诺能够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环境的判断,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判断相应地调整投资策略,开展有利于自身的投资活动,随着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逐步提高,央行的沟通效应对投资者风险承担的影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当然,面对平台优质借款人的减少,信贷主体整体信用资质的恶化,投资者也可能保持审慎态度进一步强化对借款标的筛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军;王德;;搜寻成本、网络效应与普惠金融的渠道价值——互联网借贷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小微融资选择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12期

2 钱金保;;货币政策在民间借贷市场有效性研究[J];南方经济;2015年11期

3 代军勋;海米提·瓦哈甫;;资本约束、银行特质性与货币政策敏感性——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J];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08期

4 李华威;;银行资本与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年03期

5 廖理;李梦然;王正位;;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地域歧视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年05期

6 冯旭南;;中国投资者具有信息获取能力吗?——来自“业绩预告”效应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4年03期

7 张强;乔煜峰;张宝;;中国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吗?[J];金融研究;2013年08期

8 方意;赵胜民;谢晓闻;;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问题[J];管理世界;2012年11期

9 徐明东;陈学彬;;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2年07期

10 张雪兰;何德旭;;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0)[J];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2769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769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4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