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31 15:0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增速连续下台阶,跌破过去长达约20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同时,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由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转变为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减弱,甚至产生负的贡献。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呈现出发展动力转换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全球价值链重构期、外部需求不确定期和外贸政策转向期“五期”叠加的特点。在国内外形势均已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变迁,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命题。在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动力由传统的比较优势向规模经济与“大国市场”转变,我国不断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以及全球价值链重构正在加速进行的背景下,本文对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对外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这对于回答我国未来是否还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还要不要努力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导论。第2章梳理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章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变迁,分为四个阶段,不同时期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也略有不同。同时,对当前学术界围绕对外贸易地位和作用的争论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三章分别从内部因素——外贸发展动力、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外部因素——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角度,对我国对外贸易及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变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三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部分,研究内容和观点如下。第4章为发展动力演变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研究。通过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两个时期贸易顺差结构的比较,来识别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观察图形中数据点偏离趋势线的程度,对具体产品的比较优势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对更多地属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部分产品借助贸易专业化指数(TSI)进行了再考察。然后从“大国市场”视角对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新动力探源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我国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资本积累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来源,资本密集型产品逐渐占据我国比较优势产品篮子的主导地位。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国的大国市场将逐渐成为开展对外贸易的新动力。总之,传统的发展动力削弱,新的发展动力还在孕育之中,这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进入新阶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作用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第5章为工业化发展阶段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研究。首先对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一个国际比较研究,分别对美、德、日三国不同工业化阶段对外贸易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剖析。接着对我国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判断,并分析了我国工业化发展各阶段的对外贸易情况,最后得出各国经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通过分析发现,我国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并未结束,但已进入中后期阶段,服务业占比超过制造业。经济结构的转折性和趋势性变化,意味着我国外贸发展已进入拐点。尽管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国外贸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会立即下降,但必将对我国外贸中长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总之,产业是本,贸易是流,工业化发展阶段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是我国外贸及其作用发生变迁的重要原因。第6章为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我国对外贸易作用变迁研究。从全球价值链及其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全球贸易萎缩的原因,是国际学术界较为主流的看法,也自然对我国的外贸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章首先介绍了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外贸发展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迁,最后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参考OECD创立的全球价值链指数,基于OECD数据库提供的基础数据,对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我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贸易面临的结构性因素即全球价值链重构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轨迹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原因。第7章基于上述三种因素对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章将以上三种因素纳入统计分析中,通过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我国对34个代表性国家2000—2015年数据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人均GDP、外国人均GDP、外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中国中间品进口额占贸易出口额比重、外国中间品进口额占贸易出口额比重、国外经济自由度、腐败的控制度、政府效能、监管质量对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潜力具有促进作用;而中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中国与目标国的地理距离、公民话语权和问责制、政治稳定性、法制水平、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对外贸易出口潜力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对平均效率的分析发现,不管是从整体还是个体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实现,还存在着一定的挖掘和实现空间。第8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从外贸发展动力来看,我国的大国市场逐渐成为开展对外贸易的新动力。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工业化进程仍未结束,制造业仍然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从全球价值链重构看,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工厂”。这就决定了对外贸易仍将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未来提质量、调结构的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中,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将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学位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752;F124
【部分图文】:

产品贸易,位码,结构变化,趋势线


表示各种产品达到贸易均衡,全部贸易差额等于 0。第五,斜率为负数时,贸易差额发生反向改变,贸易顺差的变为贸易逆差,而贸易逆差的变为贸易顺差。假如有的产品偏离了趋势线,表示这些产品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从图 4.1和图 4.2 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产品中的大多数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偏离了趋势线,因此,我们对这一阶段比较优势变化情况的考察只需重点关注偏离趋势线程度较高的这一小部分产品即可。整体来看,第一个时期我国比较优势改变比较显著,第二个时期比较优势改变的作用显著降低。首先,将图 4.1 和图 4.2 进行比较,我们明显看到图 4.1中很多产品偏离了趋势线,而图 4.2 中各种产品围绕在趋势线分布。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第一阶段的有些产品在第二象限呈现,它们由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这对本阶段的贸易格局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我们从线性回归看出,第一阶段的 R2值仅为 20.84%(见图 4.1),贸易顺差扩张了 2388亿美元(见附录),其中 79.16%的顺差变化是由比较优势变化造成的,即偏离趋势线的产品。

产品贸易,位码,结构变化


图 4.2 2007 年至 2017 年中国 HS 两位码产品贸易顺差的结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海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4.1.2 我国比较优势变化的具体分析4.1.2.1 第一阶段比较优势变化情况通过对第一阶段的数据筛选我们发现,98 章产品中有 11 个章节的产品较大幅度地偏离了趋势线(见图 4.1 和表 4.1),这些产品贸易顺差的变化主要源自于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剩余的 87 章产品偏离及影响较小。若仅关注比较优势的变化,则只需关注偏离趋势线的这 11 章节产品便可。从图 4.1 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 11 个章节产品偏离趋势线的点分别位于第一象限、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因此,将这一阶段的比较优势变化分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情况一: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加强,主要分布在第一象限。章节产品中2001 年就已是贸易顺差产品,如第 61 章“服装等”、第 73 章“钢铁制品”和第 94 章“家具等”(见表 4.1),也就是说这些产品在 2001 年就具有比较优势。

分布图,分布图,右移,提升幅度


在不断增强的。从图 4.3 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 TSI 分布图在第一阶段大的右移,钟型图驼峰由 0 值的左侧移到 0 值的右侧。图 4.4 是第二阶段的 T布图变化,尽管与第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 TSI 指数提升幅度较小,可我借更细化的数据能够看见 TSI 存在显著的右移。在下一个阶段,即使短期考个时段如 2013 年至 2015 年,TSI 分布图也存在明显的右移。受金融危机的,我国对外贸易正处于相对低迷阶段,这种 TSI 分布图右移也是依然存在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蕴诗;王婕;郑奇志;;重构全球价值链:中国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SSCI和CSSCI(2002—2015年)的文献研究[J];学术研究;2015年11期

2 高志刚;刘伟;;“一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前景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马飒;;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出口优势吗——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地区的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2015年04期

4 张莉;;“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2015年07期

5 丘兆逸;程静璇;陈姝淇;;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广西面向东盟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02期

6 田文;张亚青;佘珉;;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03期

7 桑瑜;;出口导向战略的学术论争与引申[J];改革;2015年01期

8 迟福林;;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走向服务业大国[J];浙江经济;2014年22期

9 张亚斌;黎谧;李静文;;制造业出口贸易生存分析与跨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11期

10 周宇;;中国是否仍然拥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J];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10期



本文编号:2808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2808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e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