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波动性及“脱实向虚”现象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3 23:44
互联网金融是最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互联网+”的新兴金融市场,2013年被称为我国互联网金融元年,2015年就被一些学者们称为是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年,这足以看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之快以及势头之猛。“互联网+”的这种金融市场模式满足了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互联网金融从在我国兴起就体现出了其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及潜力。特别是对于我国惠普金融的发展以及在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上,我国互联网金融一直都是被寄予厚望的。政府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也是表现出了非常支持的态度,李克强总理连续4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发表对于规范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报告,提出要构建成熟有效的运行市场机制以及完善的监管体系,让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式发展同时也就暴露出了一些挑战和风险隐患。比如,互联网金融井喷式发展地表象下,市场较大的波动、风险防御较弱以及“脱实向虚”的现象就是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上的隐患挑战。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我们就应该研究清楚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征以及其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构建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互联...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研究方法
2.主要内容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概况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1.P2P网贷
2.众筹
3.第三方支付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高效性
2.普惠性
3.高风险性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增加
2.交易成本越来越低
3.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目标
4.践行惠普金融是国家政策导向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1.监管体制不健全,市场波动性较大
2.市场风险意识缺乏,运行机制需要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3.互联网金融“脱实向虚”现象明显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波动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以及模型方法介绍
1.数据选取
2.模型方法的介绍
(二)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
2.GARCH效应分析
3.杠杆效应分析
五、我国互联网金融“脱实向虚”现象的实证检验
(一)现状及理论机理分析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方法介绍
1.变量选取
2.模型方法介绍
(三)实证检验
1.数据及模型平稳性分析
2.方差分解与脉冲响应分析
六、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政策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
1.对监管手段进行优化
2.完善监管架构
(二)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1.完善融资中的信息共享机制
2.让众筹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充分发挥作用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48432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研究方法
2.主要内容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概况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1.P2P网贷
2.众筹
3.第三方支付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高效性
2.普惠性
3.高风险性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1.互联网金融业务不断增加
2.交易成本越来越低
3.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目标
4.践行惠普金融是国家政策导向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1.监管体制不健全,市场波动性较大
2.市场风险意识缺乏,运行机制需要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3.互联网金融“脱实向虚”现象明显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波动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以及模型方法介绍
1.数据选取
2.模型方法的介绍
(二)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
2.GARCH效应分析
3.杠杆效应分析
五、我国互联网金融“脱实向虚”现象的实证检验
(一)现状及理论机理分析
(二)变量选取及模型方法介绍
1.变量选取
2.模型方法介绍
(三)实证检验
1.数据及模型平稳性分析
2.方差分解与脉冲响应分析
六、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政策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
1.对监管手段进行优化
2.完善监管架构
(二)互联网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
1.完善融资中的信息共享机制
2.让众筹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充分发挥作用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48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04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