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P2P网贷借款者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03:54
  2016年,自互联网金融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后,P2P网贷作为其发展模式之一,其监管细则也得到了落实。从政府不断出台的金融、财税改革政策中不难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占中国企业总数98%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之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当前资本需求者(企业贷款难)和供给者(银行难贷款)结构性失衡的背景下,P2P网络借贷这种发展模式也更易受到中小微企业、普通居民的青睐,也更符合目前其刚性需求。然而,自e租宝被调查之后,紧接着大大集团、泛亚有色金融交易所等P2P平台庐山真面目浮出水面,“提现困难”、“失联跑路”等问题平台给P2P整个行业造成了极大的信任危机。宏观经济的下行压力使银行不良贷款规模持续增大,此轮信贷风险逐步释放,P2P网贷不仅无法独善其身,更因其资产质量远低于银行,其不良率增速会更快。与此同时,以现金贷为代表的网贷平台涉及催收金额1.14万亿元,涉及催收人数108万人,借款者逾期人数众多、逾期金额庞大,因此,如果网络借贷借款者信用风险得不到有效识别、防范,久而久之P2P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的挑战。本文针对P2P网贷借款者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文章来源】: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P2P网贷借款者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P2P网贷平台数量及增长率

市场交易,研究院,数据来源,平台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P2P 网贷借款者信用风险现状平台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伴随着平台数量的快速增长,问题平台的数量也增多。自 2011 年至 2018 年,问题平台数量由 11 家上升至 3474 家,也说明贷平台本身也存在着极严重的信用风险问题。3.1.2 P2P 网络借贷交易规模

参与人,来源,投资者


图 3.3 P2P 网贷参与人数据来源:网贷之家数据显示,在经历 2013 年 P2P 网贷元年后,网贷行业的借款者和投资者总现递增趋势,尤其是 2015 年,借款者和投资者的参与人数均增长了四倍之多2P 网贷平台借款者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传统的银行信贷难以满足个人日常所需金周转,并且其便捷、高效的借贷方式更易受到草根阶级的青睐。从图 3.3 可出,自 2016 年起,借款者的数量开始激增,主要原因在于网贷平台在政府的准严要求的监管下,逐渐开始合规发展,更多的借款者通过网贷平台进行借而资金的剩余者即投资者,其投资人数的显著增长主要源自借款期限短,在半年以内,并且其综合收益率高达 9.5%,远远高于传统银行的存款、理财。国内小额投资者由于资金、期限等限制,能够投资的理财方式并不多,因2P 网络借贷也成为投资者们一种新的选择。然而,相较于被高收益、高回报吸投资者的热情稳健上升,借款者的参与人数略少于投资者,但是从人均借款看,借款者的人均借款金额远远高于投资者人均借款金额。自 2014 年以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社交网络的P2P借贷信用风险缓释机制研究[J]. 杨立,赵翠翠,陈晓红.  中国管理科学. 2018(01)
[2]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及其决定因素研究[J]. 何光辉,杨咸月,蒲嘉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11)
[3]中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的测量[J]. 张成虎,武博华.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7(05)
[4]P2P网络借贷实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 廖理,张伟强.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5]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个人小额贷款信用风险评估及应用[J]. 罗方科,陈晓红.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7(01)
[6]P2P网贷借款人违约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苏亚,成春林.  金融发展研究. 2017(01)
[7]基于生存分析的P2P网络借贷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研究[J]. 李思瑶,王积田,柳立超.  经济体制改革. 2016(06)
[8]我国P2P平台违约风险的实证研究[J]. 周菁,赵子健,赵旭.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6(05)
[9]基于博弈理论的P2P借贷信用风险产生机制分析[J]. 牛丰,杨立.  财务与金融. 2016(01)
[10]P2P网络借贷平台借款人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拍拍贷”的经验依据[J]. 姚凤阁,隋昕.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硕士论文
[1]P2P网贷业务信用风险控制与相关监管建议[D]. 钟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2]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问题初探[D]. 孙怡俊.上海交通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44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144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8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