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角下的野生动物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6-07 05:50
全球持续扩张的野生动物消费需求和相关非法贸易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威胁之一。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野生动物贸易和食用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分析和理解我国野生动物消费的需求动因,提出科学的行为改变对策。从我国野生动物消费现状来看,功能性、社会性和体验性等非生活必需性需求凸显,并受复杂因素影响。基于对需求动因的理解,运用合适的行为改变框架,以及宣传教育、社会影响、法律规范和行为助推等多种行为改变方法,通过科学系统的阶段和步骤,可有效地影响和改变野生动物消费行为。行为改变对策的实施需在具体情境下加强合作,重视多学科运用、多主体合作和多尺度考虑。
【文章来源】:生物多样性. 2020,28(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我国野生动物进口主要需求类型和贸易物种。图A表示2007–2016年我国进口野生动物及其衍生物在动物毛皮、药用、食用(含保健品)、实验动物、宠物或观赏5个方面的占比逐年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局);图B用圆环扇区大小表示各类野生动物主要贸易物种的占比(数据来源于CITES Trade Database,https://trade.cites.org/)。2007–2016年间,我国两栖类合法进口数量极少,10年间WOEs合法进口总数不足3,000个。
野生动物消费通常是从消费者个体需求产生和驱动到行为决策和实施的过程(图2)。首先,消费者的需求多样,且受复杂因素影响(Schiffman&Wisenblit,2019;Thomas-Walters et al,2020)。其次,消费者购买野生动物或其制品来满足其特定需求,主要基于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功能特性的认知,而此类认知又多与消费者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Davis et al,2019)。最后,消费者最终的行为决策和实施又受到诸如法律、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Sung&Fong,2018)。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有效的推动消费者行为改变的措施十分关键。而社会科学视角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可以帮助更全面地理解消费需求和行为的决策过程(‘t Sas-Rolfes et al,2019)。从动因角度可以将野生动物消费的需求分为不同类别。Thomas-Walters等(2020)系统性地将其分为功能性、社会性、经济性、体验性和精神性等类别。文化、传统或习俗等往往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在具体情境下可能体现为上述不同的类别。例如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犀牛角消费,当被用作中药时体现的是功能性需求,而作为礼物赠与他人时更多反映了社会性需求(Willemsen&Nguyen,2017)。近年来我国民众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非生活必需性消费不断增长,并突出体现了三类社会心理需求的驱动——功能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体验性需求(Wasser&Jiao,2010)。
然而并非所有宣传活动均可改变野生动物消费行为,因为后者还受到社会情境、政策、文化以及消费者对宣传内容的信任程度等的影响(Olmedo et al,2018)。因此,利用宣传教育的方法对野生动物消费行为进行干预,需要应用科学的行为改变理论、区分消费者的目的和动机、细化宣传目标群体、给予针对性的宣传内容(Mc Kenzie-Mohr&Schultz,2014;Veríssimo&Wan,2018;Mc Namara et al,2019)。具体来讲,针对功能性需求,可通过有效普及科学知识,改变消费者对野生动物特殊功能的片面理解。例如使用“犀牛角等同于你的指甲”这样的宣传词。针对社会性消费需求,可建立消费者与野生动物的情感联系,激发共情心理,抑制消费行为产生。例如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开展的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妈妈,我长牙了”,通过拟人化的描述,使消费者知晓象牙只能来源于被猎杀或死亡后的大象。相关评估显示,浏览广告后66%的象牙消费者明确表示不会再购买象牙制品(Rapid Asia,2013;Margulies et al,2019)。针对体验性消费需求,可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或推荐替代产品。例如在酒店中设置醒目的标识牌引导境外旅客购买其他的合法纪念品(Wallen&Daut,2017)。尽管如此,大部分宣传教育活动仍缺乏效果评估,或仅有自我报告的行为或行为意愿,而缺乏科学的实际行为数据,未来还需更长期的追踪以验证其实际效果(Olmedo et al,2018)。宣传教育除针对消费者外,还应更多地在相关部门、利益相关者及公众中进行。对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可提高其工作的专业性(朱晓雷等,2013)。对药用、餐饮、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宠物买卖等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全覆盖、网络式的教育,有助于减少非法野生动物的利用(朱晓雷等,2013;TRAFFIC,2015)。对公众进行环境或动物保护主题的宣传,可增强公众对野生动物的科学认知与保护意识。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ne Planet Foundation)发起的“发现身边的自然”在地环境教育项目(http://www.wwfchina.org/pressdetail.php?id=1946),以及国内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节日“劲草嘉年华”,通过演讲、影展、市集等形式打造高品质、互动性强的生物多样性传播产品,自2018年以来,已在25座城市举办活动32场,吸引线上线下3,400多万公众参与(https://www.haogongyi.org.cn/home/product/detail/id/62.html)。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宣传,可把拒绝非法消费的知识带入课堂,通过学生影响家长,达到全民教育的效果(史艳茹,2017)。最后,抓住特殊的情境和机遇进行宣传,可让更多公众参与到对野生动物利用和贸易的讨论,认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Hou et al,2020)。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保护组织在自媒体平台积极发布野生动物科普内容,同时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的《公众对野生动物消费、贸易、修法意愿的调查》,获得了超过十万份公众反馈(https://mp.weixin.qq.com/s/p-S3bm Kt C1FXn3Wk BVne VQ),引发社会各界对野生动物消费话题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网络化的危害和监管[J]. 费宜玲,周用武,刘大伟,侯森林,潘恒昌. 野生动物学报. 2019(04)
[2]近年我国海关野生动物走私状况分析[J]. 王文霞,杨亮亮,胡延杰,陈绍志. 野生动物学报. 2019(03)
[3]德宏州野生动物繁育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J]. 李宏刚,张飞燕,滕雪娇,胡恒嘉,吕龙宝. 野生动物学报. 2019(01)
[4]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代际效应——中国慈善捐赠本土研究的新探索[J]. 杨永娇,史宇婷,张东. 社会学研究. 2019(01)
[5]以小拨大:行为决策助推社会发展[J]. 何贵兵,李纾,梁竹苑. 心理学报. 2018(08)
[6]中国象牙禁贸政策对其野生动物执法成本的影响[J]. 姜南,王邱文. 野生动物学报. 2018(02)
[7]野生动物消费行为研究进展[J]. 刘钊,蒋志刚,杨爱芳. 野生动物学报. 2017(04)
[8]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的探讨[J]. 史艳茹.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4)
[9]全球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贸易现状和启示[J]. 王文霞,胡延杰,陈绍志. 世界林业研究. 2017(03)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03)
本文编号:3215998
【文章来源】:生物多样性. 2020,28(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我国野生动物进口主要需求类型和贸易物种。图A表示2007–2016年我国进口野生动物及其衍生物在动物毛皮、药用、食用(含保健品)、实验动物、宠物或观赏5个方面的占比逐年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局);图B用圆环扇区大小表示各类野生动物主要贸易物种的占比(数据来源于CITES Trade Database,https://trade.cites.org/)。2007–2016年间,我国两栖类合法进口数量极少,10年间WOEs合法进口总数不足3,000个。
野生动物消费通常是从消费者个体需求产生和驱动到行为决策和实施的过程(图2)。首先,消费者的需求多样,且受复杂因素影响(Schiffman&Wisenblit,2019;Thomas-Walters et al,2020)。其次,消费者购买野生动物或其制品来满足其特定需求,主要基于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功能特性的认知,而此类认知又多与消费者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Davis et al,2019)。最后,消费者最终的行为决策和实施又受到诸如法律、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Sung&Fong,2018)。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行为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有效的推动消费者行为改变的措施十分关键。而社会科学视角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可以帮助更全面地理解消费需求和行为的决策过程(‘t Sas-Rolfes et al,2019)。从动因角度可以将野生动物消费的需求分为不同类别。Thomas-Walters等(2020)系统性地将其分为功能性、社会性、经济性、体验性和精神性等类别。文化、传统或习俗等往往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在具体情境下可能体现为上述不同的类别。例如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犀牛角消费,当被用作中药时体现的是功能性需求,而作为礼物赠与他人时更多反映了社会性需求(Willemsen&Nguyen,2017)。近年来我国民众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非生活必需性消费不断增长,并突出体现了三类社会心理需求的驱动——功能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体验性需求(Wasser&Jiao,2010)。
然而并非所有宣传活动均可改变野生动物消费行为,因为后者还受到社会情境、政策、文化以及消费者对宣传内容的信任程度等的影响(Olmedo et al,2018)。因此,利用宣传教育的方法对野生动物消费行为进行干预,需要应用科学的行为改变理论、区分消费者的目的和动机、细化宣传目标群体、给予针对性的宣传内容(Mc Kenzie-Mohr&Schultz,2014;Veríssimo&Wan,2018;Mc Namara et al,2019)。具体来讲,针对功能性需求,可通过有效普及科学知识,改变消费者对野生动物特殊功能的片面理解。例如使用“犀牛角等同于你的指甲”这样的宣传词。针对社会性消费需求,可建立消费者与野生动物的情感联系,激发共情心理,抑制消费行为产生。例如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开展的公益广告宣传活动“妈妈,我长牙了”,通过拟人化的描述,使消费者知晓象牙只能来源于被猎杀或死亡后的大象。相关评估显示,浏览广告后66%的象牙消费者明确表示不会再购买象牙制品(Rapid Asia,2013;Margulies et al,2019)。针对体验性消费需求,可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或推荐替代产品。例如在酒店中设置醒目的标识牌引导境外旅客购买其他的合法纪念品(Wallen&Daut,2017)。尽管如此,大部分宣传教育活动仍缺乏效果评估,或仅有自我报告的行为或行为意愿,而缺乏科学的实际行为数据,未来还需更长期的追踪以验证其实际效果(Olmedo et al,2018)。宣传教育除针对消费者外,还应更多地在相关部门、利益相关者及公众中进行。对野生动物保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可提高其工作的专业性(朱晓雷等,2013)。对药用、餐饮、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宠物买卖等行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全覆盖、网络式的教育,有助于减少非法野生动物的利用(朱晓雷等,2013;TRAFFIC,2015)。对公众进行环境或动物保护主题的宣传,可增强公众对野生动物的科学认知与保护意识。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One Planet Foundation)发起的“发现身边的自然”在地环境教育项目(http://www.wwfchina.org/pressdetail.php?id=1946),以及国内最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节日“劲草嘉年华”,通过演讲、影展、市集等形式打造高品质、互动性强的生物多样性传播产品,自2018年以来,已在25座城市举办活动32场,吸引线上线下3,400多万公众参与(https://www.haogongyi.org.cn/home/product/detail/id/62.html)。针对青少年和儿童的宣传,可把拒绝非法消费的知识带入课堂,通过学生影响家长,达到全民教育的效果(史艳茹,2017)。最后,抓住特殊的情境和机遇进行宣传,可让更多公众参与到对野生动物利用和贸易的讨论,认识到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Hou et al,2020)。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多保护组织在自媒体平台积极发布野生动物科普内容,同时由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发起的《公众对野生动物消费、贸易、修法意愿的调查》,获得了超过十万份公众反馈(https://mp.weixin.qq.com/s/p-S3bm Kt C1FXn3Wk BVne VQ),引发社会各界对野生动物消费话题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网络化的危害和监管[J]. 费宜玲,周用武,刘大伟,侯森林,潘恒昌. 野生动物学报. 2019(04)
[2]近年我国海关野生动物走私状况分析[J]. 王文霞,杨亮亮,胡延杰,陈绍志. 野生动物学报. 2019(03)
[3]德宏州野生动物繁育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J]. 李宏刚,张飞燕,滕雪娇,胡恒嘉,吕龙宝. 野生动物学报. 2019(01)
[4]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代际效应——中国慈善捐赠本土研究的新探索[J]. 杨永娇,史宇婷,张东. 社会学研究. 2019(01)
[5]以小拨大:行为决策助推社会发展[J]. 何贵兵,李纾,梁竹苑. 心理学报. 2018(08)
[6]中国象牙禁贸政策对其野生动物执法成本的影响[J]. 姜南,王邱文. 野生动物学报. 2018(02)
[7]野生动物消费行为研究进展[J]. 刘钊,蒋志刚,杨爱芳. 野生动物学报. 2017(04)
[8]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的探讨[J]. 史艳茹.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4)
[9]全球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贸易现状和启示[J]. 王文霞,胡延杰,陈绍志. 世界林业研究. 2017(03)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03)
本文编号:3215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21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