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产业内贸易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2 20:1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中日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逐渐兴起,且主要发生在制造业产品上。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分工模式和技术水平差异的变化以及比较优势的动态趋势。因此,对中日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及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并简要分析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产业内贸易一般概述及相关理论,对论文所需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产业内贸易的结构分类以及评价指标,并对论文的理论脉络加以总结。第三部分由论文的三、四、五章构成,对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过程、动力因素、水平及结构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过程,并从产品异质、需求偏好,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和国际分工多样化几个角度分析了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动力因素。其次,利用国际上较为通用的的产业内贸易G-L指数来衡量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结果表明中日双边贸易已具有明...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2 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特征4.2.1 总体产业内贸易趋势明显将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绘制成折线图可看出,中日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稳步上升,从 1984 年的 0.28 上升至 2017 年的 0.805,上升了近 3 倍,更加接近于 1。G L 指数取值从 0 到 1,取值为零是为完全产业间贸易,取值为 1 时则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接近于 1,产业内的贸易程度就越高。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在 90 年代以前未超过 0.4,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 1997 年超过了 0.5,说明中日贸易逐步向产业内贸易演变。进入 21 世纪以来,G-L 指数更是有较大提升在,2017 年超过 0.8,中日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近些年指数增速有所放缓,趋于稳定。整体来看,虽有个别年份指数回落,但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中日产业内贸易目前处在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影响的分析[J]. 李媛媛.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9(02)
[2]中国与中亚区域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J]. 马莉,黄佛君,高萧消,邱畅坤. 世界农业. 2019(01)
[3]中国主要贸易国贸易成本组成及优化策略[J]. 周茜. 河南社会科学. 2019(01)
[4]中日贸易特点与对策[J]. 江明心. 经贸实践. 2018(24)
[5]高新技术行业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与指数测度[J]. 庞磊. 统计与决策. 2018(19)
[6]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比较分析[J]. 杨定豪.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03)
[7]中日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实证分析[J]. 张惠宇. 当代经济. 2017(36)
[8]中日双边贸易相关测算指数分析[J]. 金华林,刘伟岩. 现代日本经济. 2017(02)
[9]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吴庆艳. 对外经贸. 2016(07)
[10]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双边贸易收益及影响因素——以中日贸易为例[J]. 黎峰.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D]. 黄蓉.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
[2]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D]. 宁国玉.西北大学 2012
[3]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 李季.吉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中国对日本增加值出口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曾辰.江西财经大学 2017
[2]中日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 刘春水.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其决定因素研究[D]. 邱伊恬.东南大学 2015
[4]中日韩经济周期的贸易传导机制研究[D]. 宋明悦.宁波大学 2014
[5]中国化学纤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结构类型研究[D]. 周玉婷.东华大学 2014
[6]中国与东盟工业制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 霍丽松.华东理工大学 2013
[7]中国与韩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 肖汀.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8]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D]. 万智颖.浙江大学 2010
[9]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 舒特华.江西财经大学 2009
[10]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陈付愉.辽宁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51780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2 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特征4.2.1 总体产业内贸易趋势明显将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绘制成折线图可看出,中日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稳步上升,从 1984 年的 0.28 上升至 2017 年的 0.805,上升了近 3 倍,更加接近于 1。G L 指数取值从 0 到 1,取值为零是为完全产业间贸易,取值为 1 时则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接近于 1,产业内的贸易程度就越高。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在 90 年代以前未超过 0.4,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 1997 年超过了 0.5,说明中日贸易逐步向产业内贸易演变。进入 21 世纪以来,G-L 指数更是有较大提升在,2017 年超过 0.8,中日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近些年指数增速有所放缓,趋于稳定。整体来看,虽有个别年份指数回落,但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中日产业内贸易目前处在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影响的分析[J]. 李媛媛.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9(02)
[2]中国与中亚区域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J]. 马莉,黄佛君,高萧消,邱畅坤. 世界农业. 2019(01)
[3]中国主要贸易国贸易成本组成及优化策略[J]. 周茜. 河南社会科学. 2019(01)
[4]中日贸易特点与对策[J]. 江明心. 经贸实践. 2018(24)
[5]高新技术行业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与指数测度[J]. 庞磊. 统计与决策. 2018(19)
[6]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比较分析[J]. 杨定豪.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03)
[7]中日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实证分析[J]. 张惠宇. 当代经济. 2017(36)
[8]中日双边贸易相关测算指数分析[J]. 金华林,刘伟岩. 现代日本经济. 2017(02)
[9]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 吴庆艳. 对外经贸. 2016(07)
[10]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双边贸易收益及影响因素——以中日贸易为例[J]. 黎峰.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D]. 黄蓉.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
[2]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D]. 宁国玉.西北大学 2012
[3]中国与日、韩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D]. 李季.吉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中国对日本增加值出口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曾辰.江西财经大学 2017
[2]中日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D]. 刘春水.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其决定因素研究[D]. 邱伊恬.东南大学 2015
[4]中日韩经济周期的贸易传导机制研究[D]. 宋明悦.宁波大学 2014
[5]中国化学纤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结构类型研究[D]. 周玉婷.东华大学 2014
[6]中国与东盟工业制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 霍丽松.华东理工大学 2013
[7]中国与韩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 肖汀.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8]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D]. 万智颖.浙江大学 2010
[9]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 舒特华.江西财经大学 2009
[10]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陈付愉.辽宁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51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345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