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营销形态融合趋势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营销形态融合趋势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起源于19世纪末的市场营销学,经过逾百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成熟和完善。回顾上个世纪的历程,市场营销学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诞生前期的职能划分和学科属性、广告业务的相互影响、市场调研的发展推动以及广播通信技术的变革。在诸多影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从业者和学者共同推动了营销学的初步发展,在这个阶段,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得到基本的建设,并成为独立的学科和企业职能。营销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环境,其变革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如营销学从“生产者导向”阶段进入到“消费者导向”阶段的转变。在基本理论建设初步完成后,学者和从业者对营销学的认知不断加深,并扩展到多个不同的方面,4Ps、4Cs、定位等具有极高操作性的实战理论相继提出,以服务营销、关系营销、数字营销等为代表的营销形态,基本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营销发展的主流。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从未止步。进入21世纪后,尤其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同时,市场营销学又经历了一次大的飞跃。一方面,在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技术基础上,市场营销学的营销手段、沟通方式等有了非常大的创新;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传播新环境,重构传统传播关系,为新的营销形态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如社会化媒体营销。在市场营销发展历程中,营销理论随着营销实践不断适应企业需要,随时代变革而变化。营销形态在大众媒体变革和传播环境的变化下,不断推陈出新,以更适合新时代的营销需求。这些理论或形态的产生,并不是完全推翻或否定前者,而是对前者的继承和改善。营销所关注的问题,也逐渐回归到它初始的起点,即“以数据为基的理性科学,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同时,营销的目的进一步扩展,不止为企业解决盈利问题。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依然如此,甚至愈加明显。互联网在多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传播环境,对营销理论、营销实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及各种技术、工具,不同营销形态面对的目标人群、采取的传播沟通手段、甚至最终的目的,都趋于一致,营销形态的融合现象初露端倪。上世纪,在市场营销活动的策划和执行阶段,不同营销形态在统一的营销目标下互相配合,但它们之间是互相独立的,在目标人群确定、沟通策略、传播内容等方面各自为战。但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由于营销形态的融合趋势,一种营销形态中可能包含或借用其他营销形态的沟通形式,在进行营销策划和实践时,保证了目标群体的统一性和策略同一化,更有利于提高覆盖范围和沟通效果。在这样的互联网传播环境和营销形态融合趋势下,对企业、从业人员乃至消费者,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更是机遇。本文在梳理营销形态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互联网传播环境和营销发展,总结了营销形态融合趋势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包括营销形态融合趋势的特征和应对建议。如何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更好的适应目前营销形态的瞬息万变,并取得长久良性的发展,是本文最终希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传播环境 营销形态 大数据 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F;F713.5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一 研究背景12-13
-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13
- 三 基本概念界定13-14
- 四 相关文献综述14-18
- 第二章 营销形态的演变历程18-30
- 一 数据为基的理性起始(20世纪初一20年代初)18-20
- 二 品牌经理制的管理创新(20世纪20年代—30年代)20-22
- 三 4PS—定位—4GS—整合营销传播(20世纪40年代—90年代)22-25
- 四 服务营销—关系营销—客户关系管理(20世纪70年代—20世纪末)25-28
- 五 多样化的新世纪营销形态(21世纪初至今)28-30
- 第三章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营销形态的变革30-44
- 一 互联网时代传播新环境的变化30-32
- 二 互联网传播环境启发的营销新思路32-36
- 三 互联网助力营销实现跨步变革36-41
- 四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营销形态融合41-44
- 第四章 营销形态融合趋势的特征分析44-53
- 一 传统营销体系的重新整合44-46
- 二 不同营销形态界限的模糊化46-48
- 三 消费者群体的碎片化和多元化48-50
- 四 大数据为营销形态融合提供技术支撑50-51
- 五 动态持续的良性循环传播环境形成51-53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如何适应营销形态融合53-59
- 一 对消费者个体和个性群体的关注53-54
- 二 从“服务品牌”到“服务消费者”54-55
- 三 营销目标下的多形态策划与执行55-56
- 四 大数据在营销中的理性、合理应用56-58
- 五 关注营销中的法律和伦理问题58-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4
- 致谢64-6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玉辉;;互联网传播领域多重冲突的治理框架[J];互联网天地;2011年12期
2 付玉辉;;走向秩序构建:互联网传播发展的最终指向[J];互联网天地;2012年06期
3 黄传武;;提倡互联网传播精神[J];中国广播;2012年05期
4 苏海龙;;科技电视信息的互联网传播[J];甘肃科技;2007年08期
5 ;网易发布2008年度《中国互联网传播报告》[J];电脑与电信;2009年01期
6 芦鑫;;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比较[J];对外传播;2011年07期
7 付玉辉;;从微博实名制看互联网传播治理思维变迁[J];互联网天地;2012年01期
8 付玉辉;;互联网传播的历史性变迁:从无线传播到无线充电[J];互联网天地;2012年05期
9 付玉辉;;互联网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同构性[J];互联网天地;2012年08期
10 席桂桂;;试析网络外交所处的全球公民政治虚拟环境——基于互联网传播实践的观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颖;;互联网传播与公共领域——基于中国文明现代化进程语境里的讨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勇;薛质;金波;;互联网文字作品传播监测模型及版权保护应用研究[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3年学术年会、五届五次理事会暨第六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报业篇)[C];2013年
3 陈月华;;试析网上虚拟主持人、真实主持人未来发展走向[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A];网络与反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十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立冬;张宁;;媒体转型期的技术应对策略初探[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和优秀论文奖颁奖大会论文集(三等奖)[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光会;引导互联网传播价值[N];医药经济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 董少鹏;财经互联网传播中的“强势误导”击破底线[N];证券日报;2014年
3 ;北京奥运会互联网传播效果研究报告发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柴选;互联网传播怎能如此误导摄影[N];中国摄影报;2007年
5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黄传武;提倡互联网传播精神[N];人民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李凤虎;提升对信息的甄别与干预力[N];河南日报;2013年
7 记者 张颖;今年我市重点打击手机互联网传播淫秽色情信息[N];通辽日报;2010年
8 杨书卷;从“极品男”事件看互联网传播中的憎恨性言论[N];大众科技报;2006年
9 宋娴 王小明 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科技馆馆长;让科学更加有趣和流行[N];文汇报;2014年
10 记者 许晓青 周蕊 张梦洁;网络“最美”现象:分享传递感动与芬芳[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亮;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营销形态融合趋势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贺芒;《案例》:A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转型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3 谢雅萍;互联网传播与闽台交流[D];福州大学;2002年
4 王东;论互联网传播与受众认知文化环境建构[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杨文朴;“使用与满足”视角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女性互联网传播行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刘瑞;“病毒视频”互联网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7 安悦;自由表达与社会责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梁红霞;危机信息互联网传播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丹璐;微博对构建网络公民社会的作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鹏飞;从“广告”到“响应”[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传播环境下营销形态融合趋势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45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