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的“跟风文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语境下的“跟风文案”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互联网营销的发展,近年来涌现了“跟风文案”这一新型广告文案形式和网络广告营销手段。学界暂时未有关于“跟风文案"的确切界定,本文对其作出尝试性的定义:在某品牌发布一则或一组平面广告之后,因该广告的文案内容具有“引爆力”,从而引来多家品牌争相对原有文案进行模仿或改写,网友也往往会以品牌的口吻加入创作,从而共同形成“文案大战”,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文案则为“跟风文案”。而由于众多品牌在创作“跟风文案”之后都取得了良好的营销传播效果,因此“跟风文案”又是一种有效的网络广告营销手段。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跟风文案”的定义作出阐释,并明确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收集到的具有代表性的“跟风文案”案例进行分析,归纳“跟风文案”的类型、特点、发布平台与传播过程等,并对“跟风文案”的受众进行分析,了解受众行为与态度。第三部分主要分析“跟风文案”涌现的原因,并指出“跟风文案"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四部分是在前几个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与思考,探究“跟风文案”在营销传播实践中的优化运用,帮助品牌营销者更好地运用这一手段,并取得更好的营销传播效果。第五部分是对“跟风文案”作出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跟风文案”是一种值得推广运用的新型广告文案形式和网络广告营销手段,它与“跟风营销”、“广告跟风"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一种有策略的“跟风”,众多品牌在运用“跟风文案”后取得了良好的营销传播效果。为了更好地运用这种手段,品牌营销者和文案创作者应该加强创意,增加品牌间的合作,主动整合零散的“跟风文案”,或邀请微博大V、著名微信公众号进行整合和转发,并与网友积极互动等,从而让自身品牌在激烈的营销环境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跟风文案 广告文案 跟风 互联网 广告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206;F71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9
- 0.2 文献综述9-11
- 0.3 概念界定11-12
- 0.4 研究方法12-14
- 1 “跟风文案”的类型、特点及受众分析14-40
- 1.1 “跟风文案”的类型14-21
- 1.1.1 对战型14-15
- 1.1.2 接龙型15-17
- 1.1.3 围攻型17-18
- 1.1.4 联动型18-20
- 1.1.5 借势型20-21
- 1.2 “跟风文案”的特点21-32
- 1.2.1 文案修辞手法丰富21-24
- 1.2.2 发布平台多样但以微博为主24-25
- 1.2.3 参与的品牌数量众多25-26
- 1.2.4 文案被整合后传播力明显增强26-28
- 1.2.5 整合与扩散平台以微博微信为主28-29
- 1.2.6 传播过程呈细胞分裂式29-30
- 1.2.7 以广告营销行业自媒体为传播关键节点30-32
- 1.3 “跟风文案大战”的生成及传播过程32-33
- 1.4 “跟风文案”受众分析33-40
- 1.4.1 受众年龄以21-40周岁为主33-34
- 1.4.2 受众与“跟风文案”接触的平台各异34-36
- 1.4.3 受众普遍认可“跟风文案”36-38
- 1.4.4 部分受众主动了解文案中的陌生品牌38-40
- 2 “跟风文案”涌现的原因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40-48
- 2.1 “跟风文案”涌现的原因40-45
- 2.1.1 制作成本低回报率高40
- 2.1.2 网友参与度高40-41
- 2.1.3 互联网为“狂欢”提供场所41-44
- 2.1.4 文案语言具有“逆流式”美感44-45
- 2.2 “跟风文案”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45-48
- 2.2.1 盲目跟风45-46
- 2.2.2 内容雷同缺乏创意46
- 2.2.3 缺少整合46-47
- 2.2.4 被他人恶意改写影响品牌形象47-48
- 3 “跟风文案”在营销传播实践中的优化运用48-53
- 3.1 明确自身定位避免盲目跟风48
- 3.2 加强协作并主动整合文案48-49
- 3.3 邀请微博大V和著名微信公众号整合转发49
- 3.4 另辟蹊径引领新话题49-51
- 3.5 与网友积极互动51
- 3.6 主动出击抢占先机51-52
- 3.7 适当运用“自黑”手法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5
- 附录55-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玮;首届中国互联网营销大会在京召开[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年25期
2 王水清;曹萍;;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初探[J];电子商务;2012年12期
3 张燕;;互联网时代的品牌生存之道[J];艺术科技;2014年03期
4 刘志超;刘志龙;何振亮;;互联网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机会和挑战[J];企业经济;2007年04期
5 杨益;;如何做好互联网营销[J];IT时代周刊;2009年16期
6 俞雷;;中国企业遭遇互联网转型之困[J];信息网络;2010年Z1期
7 ;互联网无隐私[J];电脑与电信;2010年10期
8 丁倩;;微博时代,互联网营销的新变局[J];传媒观察;2011年06期
9 卢向华;彭志伟;巴素琳;;互联网营销服务创新及其价值——基于赞助搜索广告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年06期
10 ;互联网营销人才紧缺[J];青年记者;2012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丙奇;;公共关系视野下基于互联网的关系分析[A];新媒体:竞合与共赢[C];2007年
2 段美英;鲁绍坤;许亮;孙岩;;利用互联网促进云南农产品的销售[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3 虞苏妍;;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创新营销模式的思考[A];2012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昌成;互联网营销中小企业不容错过[N];中国企业报;2005年
2 任续烨;互联网营销 走向新世界[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李国敏;互联网营销:中小企业准备好了吗?[N];科技日报;2005年
4 中国红河网 卢秀丽 黄锐;借助互联网营销美丽红河[N];红河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姜业庆;呼啸而来的互联网营销[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6 北京商报记者 王万利;汽车互联网营销模式面临新变革[N];北京商报;2014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张末冬;银行业借力互联网技术前行[N];金融时报;2014年
8 孙奇茹;互联网营销也得靠产品说话[N];北京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徐晶卉;互联网思维:“点”啥都成“金”?[N];文汇报;2014年
10 上海景域旅游营销服务有限公司;从“传统营销”到“互联网营销”[N];中国旅游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e,
本文编号:727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72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