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以广东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碳交易市场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以广东省为例 出处:《系统科学与数学》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碳交易 碳政策 碳减排 低碳经济 系统动力学
【摘要】:以广东省碳交所为例构建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系统动力学模型,解析了配额分配、碳价格形成等机制机理,分析了试点进程中有偿配额、低碳基金、碳普惠制等碳政策的实施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趋紧的碳政策能够提升配额成交价及成交量,并存在严格的减排效率Pareto优化区间;有偿配额机制可有效激活碳市场活跃度,但设置过高的竞价底价将削弱其减排效率;基于"低碳基金"的减排成本补贴政策及"碳普惠制"均可进一步释放碳市场减排潜力,但不支持采取高强度"商业激励"方式来提高群众参与度.文章研究可为我国碳政策优化及制度创新提供一定的支持.
[Abstract]:Taking Guangdong carbon Exchange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China's carbon trading market,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quota allocation, carbon price formation and so on, and analyzes the paid quota and low carbon fund in the pilot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ightening carbon policy can increase the transaction price and volume of quota, and there is a strict Pareto optimization range of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The paid quota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activate the carbon market activity, but setting too high bidding base price will weaken its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The cost subsidy policy of emission reduction based on "low carbon fund" and the "carbon GSP" can further release the potential of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carbon market. However, it does not support the adoption of high-intensity "business incentives" to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ome support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arbon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32008,71473013) 北京物资学院高级别项目培育项目(GJB20164003) 北京市智能物流系统协同创新中心 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4457514D)资助课题
【分类号】:F832.5;N941.3;X196
【正文快照】: i引言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工具之一,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已在美国、欧盟、韩国等全球范围内建立了20多个碳交易平台?我国于2011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等7省市实施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止2014年10月,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共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波;虞朝晖;孙强;李顺;黄明祥;王利强;;系统动力学简介及其相关软件综述[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02期
2 聂雅;李秀芬;;系统动力学与学习型组织[J];商场现代化;2008年23期
3 杨钢;薛惠锋;;高校团队内知识转移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6期
4 孔丽娟;伯大辉;徐学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制造企业劳动力与库存的关*系[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丁婕;李川;苏思斯;胡佳佳;;系统动力学在我国城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6 马国丰;陆居一;;国内外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06期
7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及其发展展望[J];未来与发展;1984年04期
8 张保平 ,昝廷全;系统动力学流图的泛系分析[J];天水师专学报;1991年04期
9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的新进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5年02期
10 肖广岭;可持续发展与系统动力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延拓[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徐鉴;;时滞诱发的系统动力学行为分析[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裴伟民;刘树安;徐梅;徐绍良;李长辉;;系统动力学——复杂问题决策的工具[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甄富允;杜国志;;系统动力学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刘宇熹;杨波;;微分方程定性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方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贾仁安;涂国平;陆伟锋;管春;;用系统动力学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论及其功能[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其藩;蔡雨阳;贾建国;;回顾与评述:从系统动力学到组织学习[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8 张伟;姚明辉;;高维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应用[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舒蔡菊;刘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动物学习过程分析[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万祥;丁旺才;;高维含间隙系统动力学行为的数值分析[A];第七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学术会议和第九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丁志军;思考层次的进化与思维的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管股权激励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宏江;公共项目管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李济;可换系统动力学与格点系统的扩散轨道[D];南京大学;2012年
4 贾启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复杂供应链系统协同策略建模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钟立新;基于博弈模型的复杂系统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马鞍山市钢铁产业政策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晨雪;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光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刘玉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某省TCL电器销售公司物流成本仿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4 匡川;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5 廖静云;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民办高校项目经济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
6 罗家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郑州市私家车需求仿真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7 秦彩燕;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张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能源动态价格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4年
9 卢磊;基于系统动力学易腐商品供应链库存仿真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10 汪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异质性多主体国际区域合作机制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58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35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