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声誉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2 19:02

  本文关键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声誉机制研究 出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P2P 网络借贷 声誉机制 拍拍贷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世界性难题,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我国尚不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因素。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将是对传统金融业的有效补充,同时也必将带来冲击和挑战。因此,对其模式、机制、趋势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普遍认同的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包括互联网思维对金融业带来的融合和渐进式的变革,其理想目标是金融脱媒,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文本则从银行基本职能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体现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模式带来的影响角度,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互联网金融是基于新兴平台经济规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创新资金融通、支付结算等方式,实现金融高效资源配置的新型服务模式。与传统融资相比,互联网融资最显著的特点有: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互联网平台的搭建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网络融资的发展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实现。在新常态下,“互联网+”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金融使两大主导行业相互渗透,形成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局面。从研究视角看,融资理论、平台经济和声誉机制是三个重要的观测点。融资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投融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关于企业融资需求与供给方面的理论也日益丰富,这些理论在研究互联网借贷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平台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已广泛地存在于现代社会。平台经济是一个双边或多边市场,具有增值性、网络外部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国内外对平台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声誉的本意指公众对某人的评价,200多年前,亚当·斯密提出声誉是一种保证契约诚实执行的重要机制。声誉及与声誉相关的应用研究是现代经济管理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形成了标准声誉、声誉交易和声誉信息三大主要理论,之后的声誉激励理论与声誉网络理论也有较大的影响。声誉理论的实证研究则集中于研究不同市场特征下声誉对价格的影响。从金融最核心的功能角度看,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借贷和众筹是两类利用互联网实现大众化融资的创新模式。随着P2P网贷平台在我国的不断发展,演变出不同的业务模式和风险控制机制,其中一些变味的P2P模式隐含了巨大的风险。国家监管部门已颁布有关规定,明确引导P2P网贷平台向信息中介方向发展,实现P2P平台只做信息展示及撮合交易的功能,但短期内P2P担保模式依然会存在。学术界对声誉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声誉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历史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声誉机制”可理解为在一个声誉系统中,不需要外在手段就能实现声誉的自我实施过程,包括在声誉的产生、声誉的影响、声誉的保持、声誉的消费以及声誉的交易等方面的管理模式和方式。声誉机制发生作用则需要有基本条件、过程条件和结果条件,对应在时间、信息和权利要件上。p2p网贷平台中借款人的声誉由三部分组成,即借方个人基本特征,如年龄、性别、单位、家庭婚姻状况等相对静态的指标;借方历史借贷表现,反映借款人在借贷市场中的偿还历史;其他指标,如个人在朋友圈中的行为表现等。声誉机制发生作用首先要满足重复博弈或关联博弈的基本条件,其次,在网贷平台交易中,平台应及时将行为主体的违约行为传递到所有相关方,第三,在失信行为的惩罚方面,一种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另一种是法律的强制性惩罚。网络借贷与传统民间借贷相比,在社会关系、信任机制和惩罚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别。通过对国外典型p2p平台的分析可以看到,“声誉机制”都建立在完善的征信系统之上,针对我国国情,提出如下建议:(1)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声誉机制(2)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机制(3)推动信用信息共享(4)构建网络借贷“熟人圈”(5)关注平台“黄牛”行为。通过对p2p平台上借贷双方静态和动态博弈分析,得到结论:(1)如果借款人预期还款行为带来的长期收益大于违约的短期收益,则借款人会选择还款,长期的声誉机制就可以建立。(2)在不完全信息下,借贷双方并不了解彼此的类型,投资者只能做出一个先验判断,随着博弈的推进,投资者能根据借款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后验概率,这种调整就是声誉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声誉机制在p2p平台上能够约束理性借款人的行为。(3)借款人在权衡违约利弊时,受到以下三个印象的影响:违约成本、时间因素和声誉传递机制。在定性分析及理论探讨基础上,本文根据大众投资心理及投资者风险偏好预期,以拍拍贷为例,基于贷款人的各项信息与p2p借贷平台上的基本行为,构建了贷款人在p2p网络借贷平台中投资利率选择的关键因素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年龄越大、平台注册时间越长意味着贷款人拥有更丰富的投资经验,这类贷款人更愿意投资利率较高的项目。(2)贷款人自身的认证程度对于其投资利率选择具有正向影响。(3)“借款-全额还清次数”越多的贷款人倾向于投资利率较高项目。(4)平台中,累计的投资总量是影响贷款人投资利率选择的主要因素,阶段内投资频率则非关键因素。(5)具有一定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并没有因为在平台的失败经历而改变其偏好,平台投资者具有一定的非理性。本文将经济学研究中“声誉”及“声誉机制”的概念应用在新兴网络借贷平台中,界定了p2p网贷中“声誉”要素的构成,分析其声誉机制的过程及发生作用的条件,同时比较传统个人民间借贷与新兴网络借贷在声誉机制中的本质差别。另一方面,从博弈论视角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借贷博弈模型将声誉机制引入借贷分析过程,提出了对P2P借贷模式给予规范和审慎监管、平台自身完善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制度等建议。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生儿,对其声誉的研究无论是作为一个企业角度的集体声誉,还是平台上借款人这类特殊群体的个体声誉,都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针对平台中借款人声誉的理论模型研究也十分匮乏,实证研究则多关注声誉对价格、成功率等其他变量的影响而非声誉本身的机制,对理论模型的实证或实验检验则更为罕见,这些都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Abstract]:Internet finance is a new type of service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the economic rules of the emerging platform , the integration and grad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 The internet financ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 including the Internet thinking , the financing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impact and challenge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finance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 1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2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to set up a unified credit evaluation mechanism ( 3 ) . ( 4 ) The total amount of investment in the platform is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the interest rate of the lender , and the investment frequency in the stage is not a key factor . ( 5 ) The investors who have certain risk appetite have not changed their preferences because of the failure of the platform .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724.6;F832.4;F2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企业家的声誉机制[J];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11期

2 欧阳润平,余鑫;从声誉理论看“59岁现象”[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2年08期

3 罗静,曾菊新;论地方声誉建设中的政府管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郭巧云;声誉机制与会计契约履行[J];商业会计;2005年06期

5 张颖;;企业家声誉机制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皮天雷;;国外声誉理论:文献综述、研究展望及对中国的启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黄秀云;;会计准则执行声誉机制研究[J];财会通讯;2009年21期

8 梁涛;;评级市场的声誉机制及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启示[J];征信;2011年06期

9 翟立宏;付巍伟;;声誉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年01期

10 郑秀娟;米运生;;集体声誉:形成机制、功能及其应用——一个文献综述[J];海南金融;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姚宏;吴笛;李延喜;;管理者声誉研究述评[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吴斌;徐丹;;声誉缺失的市场反映:基于我国违规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雷宇;;诚信、盈余管理与公众评价——对声誉机制基础的一个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丽;胡伟;;消费者信念、声誉约束与食品安全[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5 刘华;刘国常;;事务所声誉对其机会主义约束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箐;;不可核实质量,声誉机制与医疗营利资本[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郑昊力;间接互惠通过声誉机制促进人类合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陈卫平;声誉机制、关系运作与食品信任建构[N];光明日报;2014年

3 ;重要的是建立企业声誉机制[N];人民邮电;2006年

4 潘英丽;建设市场声誉机制让市场做出选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5 朱恒鹏;声誉机制:医疗服务有效激励的支点[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蒙湘林;浅谈承销商声誉和IPO企业质量关系[N];证券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郑丽婷;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下管理者声誉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曾伟强;CEO声誉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3 黄健青;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声誉机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

4 张笑天;国际关系中的遵约与声誉[D];复旦大学;2012年

5 杨柳;法律、管制与声誉约束[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勇;商业银行声誉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黄茜;关于买方参与C2C网站在线声誉系统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邱国峰;证券审计市场声誉与监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肖小凤;审计师声誉的形成机制与经验检验[D];湖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霞;基于声誉的激励性电力竞价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国文婷;机构投资者声誉对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沈泽宇;自然人控股股东声誉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洋;声誉对网店绩效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5 石玉;审计师声誉与证券分析师关注[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6 李丽芳;审计师声誉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7 胡舟丽;声誉激励与独立董事监督行为[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唐璐;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声誉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谢少勇;棕色土地治理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陈文婷;基于信号理论的审计师声誉经济后果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70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370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2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