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6-10-14 15:16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发表 >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分析

发布日期: 2012-04-24 发布:  

  2012年第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2年第3期

  摘要:本文在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流及账务处理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理财产品对于现行M2统计的影响,并尝试通过对资金运用方的分析,对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行了测算。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受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现行M2明显低估,通过资金运用方的估算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测算出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变动趋势。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理财产品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受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2011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回落并很快低于年初16%预期目标,资金脱媒的问题受到市场关注。央行关于2011年8月份金融统计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认为,“目前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并考虑推出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为推测实际货币供应量,分析资金脱媒对现行M2统计的影响,本文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账务处理、投资方向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求厘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M2统计乃至宏观调控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分析及账务处理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属性及投资方向
  按照商业银行是否承诺保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保本类理财产品和非保本类理财产品两类。对于保本类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法律上承诺支付本金和利息,并承担理财资金投资运作的全部风险,此类产品等同于银行的自营业务,须纳入表内核算;对于非保本类理财产品,商业银行法律上不承诺保证本金和利息,不承担理财资金投资运作的风险,相关投资风险理论上全部由理财产品购买者承担,此类产品在表外核算。表内理财产品可进一步细分为结构性存款和一般保本型理财产品,前者投资方向主要为衍生产品市场,后者则主要采取资产组合投资方式,投资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资产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表外理财产品同样主要采取资产组合投资方式,其投资方向也主要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资产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
  表 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及特征描述
  
  央行在《2011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曾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行专栏分析。根据央行披露数据,截至2011年上半年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量余额3.5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各项存款余额的4.5%,比2010年年末增加8000余亿元,其中大部分投向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信贷资产等固定收益品种。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分析及账务处理
  典型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向如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收到客户理财资金后,通过销售系统统一归集到总行,由总行统一开展投资运作,产品到期后,再由总行将理财产品本金和利息下划至分支机构,由分支机构向投资者进行兑付。这其中结构性存款的资金流动略具特殊性,具体视其运作模式而定,对于本金上存总行类结构性存款,其资金流向与典型理财产品并无二致,对于本金留存分行类结构性存款,其本金在产品存续期间始终留存分行,并未发生实际流动,仅有利息部分发生了实际流动。
  表内和表外理财产品在账务处理方面有所区别:对于表内理财产品而言,其资金来源簿记在“指定类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科目下,并纳入银行“各项存款”的统计口径中,因此已反映在现行M2统计中,其资金运用簿记在“指定类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科目下,并严格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核算。对于表外理财产品而言,其资金来源簿记在表外“代理负债”科目项下,其资金运用簿记在表外“代理资产”科目项下,且均未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
  
   二、表外理财组合对M2统计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的变化导致存款余额的相应变动,使得针对现金和存款进行统计的M2难免受到影响,但并非是“理财增加=M2减少”或者“理财减少=M2增加”的简单关系。具体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由于表内理财产品直接计入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已经反映在M2中,因此对现行M2统计并不产生影响,目前市场上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占全部理财产品余额的比例大概为30%。
  其次,表外理财产品是否影响M2,取决于其资金运用方向。根据前文分析,表外理财产品运作方向大致有三种:一是投资于同业市场;二是直接购买债券;三是通过信托或委托的方式开展信贷投放。根据我们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获取的数据 ,这三部分资金运用的占比大概为2:3:5,即信贷投放仍然为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方向。理论上,用于信贷投放的理财资金对M2应该没有影响或影响较小,原因在于存款转变为理财产品时体现为存款的同量减少,商业银行通过信托或其他方式将理财资金融出给资金需求方(一般为非金融企业)后,资金需求方会将资金存回银行,最终表现为存款→表外理财产品→存款的简单循环;购买债券则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购买新发行债券,且发行人获得资金后存回银行,这与用于信贷投放的理财资金相同,对M2没有影响;如果购买存量债券,卖出方获得资金后可能以同业存款的形式流回银行,资金滞留金融体系内部,而同业存款又不计入M2口径,由此将导致M2的减少,造成现行M2统计的低估和失真。运用于同业市场的理财资金对M2的影响与此类似,同样会导致现行M2统计的低估。
  因此,表外理财产品对M2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财资金可能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部,体现为同业存款,导致M2统计的失真。为分析上述影响,我们对人民币信贷收支表科目进行相对细致的分析,以理清其中变化过程。目前,商业银行一般于季末将资金在理财和存款之间进行较大规模的转换,可以通过观察季末季初信贷收支表各项目变化研究资金流向。2011年5月、6月和7月信贷收支表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各项存款在6月份和7月份发生较大波动,从资产方看,这除了由贷款、外汇占款、有价证券投资等项目的变动所引起外,最大的变化就是同业往来 :6月份存款大幅增加,从资金运用方看,这除来自贷款(5516亿元)、外汇占款(2773亿元)的增长外,最大的变化就是同业往来(运用方)大幅增加6279亿元,根据第一部分的介绍,这是因为部分银行从自营盘向表外理财组合拆出资金,以满足季末到期理财兑付要求,引起同业往来(运用方)和存款增长。7月份正好相反,同业往来(运用方)表现为大幅下降6137亿元,其背后是表外理财组合向银行自营盘归还借入资金,或者表外理财组合投资于同业存款或者拆出资金给自营盘,最终导致7月份同业往来(来源方)增加2680亿元,同时各项存款大幅减少6687亿元。
  这样看来,表外理财资产组合就像一个与银行自营盘相对独立却又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影子银行,其资金来源与运用并未直接在信贷收支表中体现,却对信贷收支表有实质性影响。非季末时间,该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张,存款转理财,理财资金增加存款下降;季末则通过银行自营盘拆入资金进行兑付,其持有资产不变但对理财户的负债大幅减少,表现存款和银行拆出资金的同步增加。
  
   三、M2+估计
  (一)估计方法
  我们认为,无论M2还是M2+,都是基于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的统计,应该从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方计算货币量的变化,因为负债方形式多样,难以准确把握,而资产方相对稳定,形式单一,能够避免负债方统计口径不完整带来的干扰。即以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银行贷款、外汇占款以及非金融类债券投资的总和,再扣除财政存款,计算M2+的变化。
  同时,在数据处理上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贷款余额口径的调整。2011年年初央行对“各项贷款”口径进行过调整,将财务、信托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委托存款和委托贷款轧差后计入委托存款,导致各项贷款余额增量和当月新增信贷之间产生5300亿元的缺口,如将贷款余额直接用来计算M2+,因口径不一致,计算结果可能不够准确。二是从信贷收支表“非金融类债券投资”项目看,2007年8月和12月变化较大,当月分别增加7208.8亿元和9332.5亿元,远高于当时月均1100亿元左右的增幅,这可能受央行分别于这两个月购买6000亿元特别国债的影响,,而特别国债购买并未形成货币投放,将其计入M2+似乎欠妥当。三是外汇占款和信贷增速较高,并不必然能够推导出M2+增速较高,“外汇占款+信贷+债券投资-财政存款”估计M2+仅针对当前货币发行体制有效。另外,今年以来非金融类债券投资的增速低于10%,也会拉低广义M2增速。


  (二)M2+的估计
  我们采取上述方法测算M2+,“非金融类债券投资”估计来自中国债券信息网对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的统计,从三类债券的持有者分布看,存款类金融机构持有量约占存量的50%左右,因此对M2+的估计用“基期M2+当期增量(信贷+当期新增外汇占款+当期新增三类融资工具/2-财政存款)”进行估计。基期一般选择季末,因为季末理财资金转存款较为彻底(今年三季度末例外,因为监管部门对季末和季初存款波动幅度提出新的要求)。
  从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有价证券投资”项目变化看,仅考虑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可能低估存款类机构有价证券购买规模,除上述三类融资工具外,超短融、表内理财购买的有价证券等工具均被忽略。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选择一个较远的基期(2004年12月),以基期M2加上以后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外汇占款+有价证券投资-财政存款)计算当月广义M2存量,并对2007年8月和12月分别60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进行扣除,推算M2+及增速见图2。估计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M2+为86.19万亿元,高于公布值6.8万亿元(公布值78.74万亿元);M2+增速为16%,高于公布值3个百分点。
  
   四、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及M2+的几个疑问
  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还有不少疑问:一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动辄万亿的资金波动,似乎与同业往来资金波动明显不符(2011年6月份同业往来运用方仅有6279亿元的增量,据相关媒体统计,201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规模高达8.51万亿元);二是根据上文分析,大部分理财资金会流入实体经济,是否有足够规模市场容纳这部分投资?三是脱离现行M2统计高达6.8万亿元的资金以何种形式存在?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如下解释:首先,根据上文分析,直接进入实体部门的理财资金,仅引起存款结构变动,不体现在同业往来资金变动。其次,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发行规模不同于存量,根据央行数据,80%以上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为3个月以内短期理财,信贷收支表统计月末存量规模,因此其变动幅度小于累计发行规模。实际上,6279亿元同业往来变动是存量的变动量,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存量变动量相对应,2011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量仅增加8000多亿元,与同业往来变动基本对应。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解释与第一个问题有一定联系,因为多数理财为短期理财,银行不必每次在兑付理财时将资产变现,只要自营盘有资金即可,因此只要有市场容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增量部分,整个体系就可以运转起来。上半年单是新增委托贷款就达7028亿元,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合计新增5345.3亿元,这两项合计超过1.2万亿元,足够容纳新增存量理财资金。
  对于第三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疑问,对估计的M2+也应持保留态度。不过,根据央行“存款性公司概览表”,截至到2011年8月末,国外净资产+国内信贷(有研究者据此估计中国的M3)为88.34万亿元,高于我们对M2+的估计,说明估计值并未明显超出合理范围,“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未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8月末为2.27万亿元)、其他负债(9.18万亿元)均可能是脱离现行M2统计的资金形式,其中8月末“未纳入广义货币的存款”同比增幅高达72.8%,很可能是M2+的重要流向。另外,M2+增速明显高于现行统计M2较为确定,无论增速是16%还是17%,均明显高于9月末现行M2统计的13%,并未明显低于年初16%左右的预定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0年第12期
  [3]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年第4期
  [4]彭文生.《中金公司宏观经济研究周报》.2011年第5期
  [5]张林泉.《 影响我国广义货币需求因素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2011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0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40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a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