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风险规避度与量化宽松的中长期利率效应
本文关键词:投资者风险规避度与量化宽松的中长期利率效应 出处:《世界经济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长期利率 偏好习惯理论 风险规避程度 供给效应 日美比较
【摘要】:为什么日美两国量化宽松对于各自中长期利率的影响效果呈现显著差异?文章基于preferred-habitat theory(偏好习惯理论)探讨了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影响因素——投资者风险规避度。根据偏好习惯理论,文章认为减少长期债券的供给的确能够降低中长期利率(文章称之为供给效应),但供给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风险规避度。文章运用两种方法计算比较了日美两国投资者风险规避度,结果发现各自量化宽松期间日本投资者的风险规避度远小于美国投资者。进一步地,文章的实证检验证实,量化宽松的供给效应存在于不同国家,且与投资者风险规避度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证明了偏好习惯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文章发现美国量化宽松的供给效应显著高于日本,这说明投资者风险规避情绪确实是造成两国量化宽松的中长期利率效应差异的关键因素。
[Abstract]:Why does quantitative easing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QE on their medium- and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preferred-habitat the habit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a long-neglected influencing factor, investor risk aversion, according to the preference habit theory. The paper argues that reducing the supply of long-term bonds can indeed lower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interest rates (referred to as the supply effect). However, the supply effect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investor risk aversion. This paper uses two methods to calculate and compare the degree of investor risk aversion betwee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aversion of Japanese investors during QE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American investors. Furthermore,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 supply effect of QE exist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nvestor risk aversion, which proves the preference habit theory. More importantly, the article finds that the supply effect of quantitative eas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Japan. This suggests that investor risk aversion is indeed a key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interest rate effects of quantitative easing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821.0
【正文快照】: 一、引言众所周知,传统的(或称常规的)货币政策依靠调节短期利率进而影响中长期利率以及实际利率,以实现对实体经济的调控。但是一旦短期利率触及零下界,常规的货币政策将陷入失灵的困境,正是在此背景下非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是量化宽松政策)应运而生。量化宽松的支持者认为,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伟;;美式量化宽松与中式非量化宽松[J];浙江经济;2011年12期
2 ;扼住量化宽松的咽喉[J];甘肃金融;2010年11期
3 巴曙松;;量化宽松环境下的金融政策及市场新走向[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0年11期
4 ;量化宽松[J];天津经济;2010年12期
5 董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分析[J];中国财政;2010年22期
6 林海仁;;美制“量化宽松”祸水必将殃及全球[J];价格与市场;2011年01期
7 李天锋;;美国二次“量化宽松”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新金融;2011年02期
8 ;联储的量化宽松与中国通胀风险[J];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01期
9 朱晓君;;量化宽松之路 亦宽亦窄?[J];中国金融家;2011年04期
10 ;经济数据“强劲有力” 美出现中止“量化宽松”呼声[J];国际商务财会;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绍飞;王仁贵;;美国量化宽松的中国应对[A];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会刊[C];2011年
2 陈文玲;;第十八期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与应对[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3 张永军;;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影响[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4 陈兴动;;量化宽松助推美国复苏[A];2013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3年
5 ;第二部分 演讲嘉宾与听众互动内容[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孙楠;第三轮量化宽松又将接踵而至?[N];国际商报;2010年
2 驻东京记者 宋金明;日本央行再度推出量化宽松措施[N];金融时报;2012年
3 长盛环球大盘基金经理吴达;量化宽松的作用[N];上海证券报;2012年
4 马凌;亚洲“感染”量化宽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5 张茉楠;量化宽松依赖症[N];人民日报;2012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 同济大学财经与证券市场研究所所长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石建勋;日本量化宽松无助经济复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7 魏星;面对“量化宽松”中国要主动应对[N];光明日报;2013年
8 梁图强;“量化宽松”弊端显露[N];经济日报;2013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实验室特约研究员 熊爱宗;日本量化宽松并不“宽松”[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10 林爽 山东招金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量化宽松前景不佳 吞没金价涨幅[N];中国黄金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柏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策略及其经济影响[D];辽宁大学;2015年
2 宋明佳;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及退出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丁锐;量化宽松退出背景下资本流动逆转对新兴经济体冲击效应的实证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4 马川丁;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流动性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5 张芮;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王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机制及冲击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7 张健;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马文瑾;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王慧慧;日本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辽宁大学;2016年
10 陈健;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上证指数的影响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07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40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