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信用评级付费模式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信用评级 + 付费模式 ; 参考:《新金融》2017年06期
【摘要】:现行的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其客观性、独立性和评级水平饱受市场质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评级市场声誉机制还未形成,评级机构之间过度竞争,这些因素加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考察了2014年至2016年的公司债发债样本,构建量化指标对比投资者付费模式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实证表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分布过于集中,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分布形态更为合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同一信用评级发债主体的实际信用状况差别很大,表明评级的区分能力不够;在信用评级为AA的情况下,两种付费模式下的差别最大。为此,我们对未来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Abstract]:The current credit rating issuer payment mode has been questioned by the marke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interest conflicts, its objectivity, independence and rating level.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the credit rat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not long, the reputation mechanism of the rating market has not been formed and the rating agencies are over competitive, which aggravate the rating of the issuer pay model, The quality of credit rating decline, such as the quality of the credit rating problem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rporate debt issuance samples from 2014 to 2016, constructs a quantitative index to compare the credit rating of the investor pay model and the issuer payment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redit rating is too concentrated under the issuer's payment mode,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investor's payment mode is more form. Under the issuer payment model, the actual credit status of the same credit rating agent is very different, indicating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ability is not enough; in the case of the credit rating of AA,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payment modes is the greatest. Therefore,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future credit rating industr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大学博士后工作站;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4M560539) 国家自科基金重大项目(71573159) 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分类号】: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芳;;信用评级的声誉资本与付费模式[J];征信;2013年06期
2 陈旭;石妮;张笑寒;;基于声誉理论的信用评级利益冲突问题研究[J];经济经纬;2013年03期
3 李卫东;翟立宏;罗智琼;;我国商业银行声誉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金融研究;2010年11期
4 叶康涛;张然;徐浩萍;;声誉、制度环境与债务融资——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0年08期
5 周欢;杨俊霞;;承销商声誉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浙江金融;2011年04期
6 王建刚;李全;;承销商声誉与企业IPO盈余管理——基于深圳中小板市场的实证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焦晓东;;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的修正[J];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03期
8 潘越;戴亦一;;关系、声誉与再融资承销竞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皮天雷;张平;;声誉真的能起作用吗——逻辑机制、文献述评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11期
10 崔军;;上市公司违规后的声誉恢复——基于年度盈余报告及时性的经验证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斌;徐丹;;声誉缺失的市场反映:基于我国违规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潘英丽;建设市场声誉机制让市场做出选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2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蒙湘林;浅谈承销商声誉和IPO企业质量关系[N];证券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勇;商业银行声誉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国文婷;机构投资者声誉对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石妮;基于声誉理论的信用评级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3 吴梦晗;声誉机制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丁芳;中国承销商声誉与IPO长期弱势关系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5 崔涛;风险投资(家)声誉与上市企业业绩的相关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春;保荐承销商声誉与企业IPO后长期业绩表现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石玉;审计师声誉与证券分析师关注[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8 邱梅凤;审计师声誉与投资者保护[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97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179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