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体系的发展变迁及资金的实虚流转变化
本文选题:影子银行 + 去杠杆 ; 参考:《新金融》2017年09期
【摘要】:本文分析影子银行的兴起和变迁历史,结合当前金融去杠杆和资金"脱实向虚"等热点,以银行体系(包括影子银行)的负债方(称作M3)以及实体经济部门的负债方(称作广义社会融资)变化点,定义并估算了资金在实体部门和虚拟经济之间的流转情况。估算结果显示2016年底以来,资金已经开始出现"脱虚向实"的趋势转折,这反映了实体经济领域融资需求的恢复和监管部门金融去杠杆的努力。从M3与广义社会融资的长期关系以及过去几年通过"脱实向虚"积累的背离来看,目前正在开始的修正过程将需要较长时间的逐步调整来完成。资金持续离开虚拟市场意味着资产价格的估值中枢将承受持续的压力,债券市场的利率水平易涨难跌,并会出现间歇式的流动性紧张,甚至个别金融机构的兑付困难。股票市场必须通过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来吸收估值压力,这将对市场风格形成影响,并使得短期内难以出现快速和普遍的市场大幅度上涨。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of the rise and change of the shadow banking, and combines the current financial deleveraging and "devirtual" hot spots, and defines and estimates the capital between the entity sector and the virtual economy, with the debtor (called M3) in the bank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hadow bank) and the debt party of the real economic sector (called the generalized social financ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ce the end of 2016, funds have begun to appear the turning point of "taking off the virtual reality", which reflects the recovery of financial demand in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efforts of the financial delever of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From the long-term relationship between M3 and the broad sense of social financing and the deviation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de reality to virtual" in the past few years, The ongoing revision process will require a longer period of gradual adjustment. The continuous departure of capital from the virtual market means that the valuation center of the asset price will be under constant pressure, the interest rate of the bond market is prone to rise and fall, and there will be intermittent liquidity tension and even the cash difficulties of individu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field must absorb valuation pressures through sustainable earnings growth, which will affect market style and make it difficult for a rapid and widespread market to rise in the short term.
【作者单位】: 安信证券;
【分类号】:F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年14期
2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3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4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5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6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7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8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9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10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2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3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阳;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D];吉林大学;2016年
2 谭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高绪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冯建秀;宏观审慎视角的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6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7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8 王s,
本文编号:2007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00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