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影子银行交叉关联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2 06:40
【摘要】:影子银行规避监管、追逐超额收益的天然属性,使其业务日趋复杂且交叉关联。笔者通过对影子银行业务种类及其风险进行剖析,构建VAR模型,利用2006年1月至2015年9月我国影子银行数据,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额四种主要影子银行形式间的交叉关联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影子银行业务更主要地以商业银行影子的形式而存在,是商业银行功能的部分替代与补充;四种影子银行业务之间存在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关系,影子银行业务的交叉关联效应明显;金融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影子银行业务的交叉关联效应。基于此,应规范影子银行业务,明晰影子银行业务边界,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监管,防范风险借助资金链条交叉延伸。
[Abstract]:Shadow banking evades supervision and pursues the nature of excess income, which makes its business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cross-rel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ypes and risks of shadow banking business, the author constructs the VAR model and makes use of the shadow banking data from January 2006 to September 2015. The cross-correl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four main shadow banking forms of non-discounted bank acceptance draft and microcredit company credit is tes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hadow banking business of our country mainly exists in the form of shadow of commercial banks, which is a partial substitution and supplement of the functions of commercial banks; There is a one-way or two-way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kinds of shadow banking business, the cross-correlation effect of shadow banking business is obvious,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will weaken the cross-correlation effect of shadow banking business to some extent.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standardize shadow banking business, clarify the boundary of shadow banking business,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shadow banking business, and guard against risks by means of the cross extension of capital chai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金融与保险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度量及控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GL031) 江苏2011计划“区域经济转型与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招标课题“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项目编号:2015-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分类号】:F8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2 陈伟;刘明;林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形成模式与风险探讨[J];现代金融;2012年07期

3 ;解构中国影子银行[J];资本市场;2013年04期

4 刘满平;;科学对待影子银行[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04期

5 张菲菲;;“影子银行”连累银行理财 规范透明是发展正途[J];中国金融家;2013年02期

6 李婷;;我国影子银行的系统风险及监管[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5期

7 张雄杰;;国内影子银行的风险研究[J];商;2013年10期

8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05期

9 王雪玉;;中国影子银行 金融体系的不定时炸弹[J];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04期

10 袁齐;;中国式影子银行监管的新思维[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3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5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6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7 本报记者 张小平;争议影子银行:对舶来品不宜对号入座[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8 张茉楠;影子银行挑战全球金融监管[N];经济参考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陈莹莹;影子银行“野蛮生长” 繁荣背后暗藏隐忧[N];中国证券报;2012年

10 新金融记者 张晨曲;“影子银行”考验全球监管[N];新金融观察;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2326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326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