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我国短期利率走廊模式及其运行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04:44
【摘要】: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正处于由数量型向价格型的转变期,提高央行对市场利率的调控能力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在利率调控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我国市场利率波动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2013年以来,我国借鉴并构建了在国际实践中被证实能够有效调控市场利率的新模式——利率走廊,目前已形成了三种期限的短期利率走廊——隔夜利率走廊、七天利率走廊和一个月利率走廊。本文主要关注我国短期利率走廊模式是否发挥了对利率体系进行调控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完善的问题。基于此目的,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利率走廊模式的基本内涵、传导流程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地探究,以利率走廊模式发挥作用的两个特点为出发点实证检验其运行的效果——第一,通过调节利率走廊上下限利率能够带动市场利率的变动方向;第二,走廊宽度影响市场利率的波动程度。实证方面,在概括我国三种不同期限的利率走廊的构建路径,绘制相应运行图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构建时间较长,完善程度较高的隔夜与七天利率走廊作为检验对象,验证我国短期利率走廊的运行有效与否。在实证方法上,采用了 ARMA-GARCH模型对银行间隔夜与七天回购利率的水平及波动性进行建模。此外考虑到我国目前两种利率调控模式并存现象,本文创新地引入了代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行为的虚拟变量D,将公开市场操作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中。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隔夜与七天利率走廊上限SLF利率能够有效引导市场利率水平变动,且R001的波动随着隔夜利率走廊宽度的扩大而增加,隔夜利率走廊运行效果符合理论预期。相比较而言,我国央行进行了更加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在我国七天的利率走廊模式中,市场基准利率R007的波动程度并未随着7天利率走廊宽度的扩大而显著增加。因此就我国目前而言,两种模式的搭配使用增强了央行对市场利率的调控效果,但过度依赖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市场利率调节,不仅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也会加大市场主体的政策预期难度。因此,本文提出我国应当继续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实现我国利率调控模式由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到利率走廊为主公开市场操作为辅,再到利率走廊模式的转变这一建议。
【图文】:

需求曲线,供需情况,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吞吐货币来影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随后政策目标利率沿着“央银-银银-银非银-实这一路径层层推开,进而对投资、消费等市场行为产生影响.逡逑以下将首先通过对银行同业市场供求关系进行分析,说明在利率走廊模式下,行同业拆借市场市场上的利率的调控作用。如下图,假设在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上,横银行同业拆借的资金量,纵轴表示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平衡利率,银行拆借需求曲线为s逡逑

供需平衡,央行,商业银行,拆借利率


而供给曲线S则为一条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随着拆借利率的上升,即拆收益率的提高,银行的资金供给会逐渐增大?假设在^处,央行承诺在银行能够无限制地央行申请贷款,补充流动性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商业银行能够无限制地将多余的资存放于银行并获得存款利率为,的收益。逡逑如上图所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供需平衡状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情况一,如图2所示,此时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位于[’/]区间之内,此时相比于按固定的利率与进行交易而言,商业银行间的交易更加有利可图,因而此时,银行无需向市场中吞吐流动情况二,如图2-3所示,此时在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利率高于向央行借款的固定贷款利率因此商业银行更愿意向央行进行贷款,a即为央行向市场投放的资金量。同理,如图2-4所此时,此时在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利率低于向央行存款的固定存款利率,因此商业银行更意向央行进行贷款,a即为央行向市场回吞的资金量。逡逑事实上,Todd邋Keister邋&邋Antoine邋Martin邋&邋James邋McAndrews邋(2008)通过对美国准备金场均衡分析很好地揭示了利率走廊模式的形成机制1邋?该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作为货币的供应者,能够在承诺的利率水平下无限的供给或回收流动性,准备金市场上供给曲线的两端为水平线,而准备金持有的机会成本会随着市场利率的下降而降低,因备金需求曲线在两水平线之间的曲线呈现出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2。逡逑▲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82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兰祥;赵维东;;我国利率走廊调控机制建设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2 万光彩;周泽林;叶龙生;;我国利率走廊中的政策目标利率选择分析[J];财贸研究;2018年11期

3 王春丽;;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走廊与中国利率调控模式探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8年11期

4 刘义圣;张梦玉;;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下利率走廊的构建条件探析[J];东南学术;2019年01期

5 范存斌;朱闻宇;范从来;;利率走廊是短期利率的自动稳定器吗?——来自国外的经验证据[J];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04期

6 张静;张秋娟;曹宁;;“利率走廊”的构建对利率传导机制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07期

7 杨荇;;发达国家利率走廊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2019年09期

8 徐枫;姚云;郭楠;;利率走廊制度的国际借鉴[J];中国金融;2019年11期

9 宋伟月;金英支;;利率走廊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中国集体经济;2019年27期

10 王立元;张炎涛;;我国“隐性利率走廊”调控效果及启示[J];金融会计;201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运钊;;我国利率走廊施行的制约性因素探讨[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7)[C];2016年

2 ;利率走廊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A];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5年

3 马骏;;利率走廊机制的六条重点[A];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2015年

4 李扬;;中国暂不宜实施利率走廊调控机制[A];《IMI研究动态》2016年合辑[C];2016年

5 夏乐;;“利率走廊”新工具完善央行货币政策框架[A];《IMI研究动态》2017年上半年合辑[C];2017年

6 方先明;;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利率走廊的条件、机制与实现[A];《国际货币评论》2015年合辑[C];2015年

7 潘敏;周闯;刘姗;;预调微调、货币市场利率波动与利率走廊机制[A];国际货币评论(2019合辑)[C];2019年

8 王春丽;;市场主导下利率调控模式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7)[C];2016年

9 夏乐;董晋越;;新工具完善央行货币政策框架[A];《IMI研究动态》2017年下半年合辑[C];2017年

10 ;会议上半场问答[A];2013年冬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6期)[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姜沁诗;货基收益上升 债市中期或现转机[N];中国证券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闫立良;央行祭出流动性调控新手段:加息式放水[N];证券日报;2017年

3 金石期货 黄李强;塑料 开启小幅回调模式[N];期货日报;2017年

4 国泰君安期货金融衍生品研究所 王洋;流动性隐忧未除 债市回暖并非趋势反转[N];经济参考报;2017年

5 本报记者 王辉;多管齐下疏通金融传导机制[N];中国证券报;2017年

6 周子章 中国金融网分析师;“货币+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日渐清晰[N];上海证券报;2017年

7 广发理财30天债券、广发现金宝货币基金经理 曾雪兰;货基三季度收益中枢料继续上行[N];中国证券报;2017年

8 刘雅莹 中银(香港)战略规划部分析员;中资企业海外发债还能“热”多久?[N];上海金融报;2017年

9 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 刘雅莹;我国“利率走廊模式”刍议[N];上海金融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刘飞;利率走廊时代开启[N];华夏时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根宏;中国宏观经济预期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2 马文鹏;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运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年

3 杨春蕾;货币政策工具与中介目标选择: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证[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梦婷;我国短期利率走廊模式及其运行效果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9年

2 江晶;我国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有效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8年

3 高毅;中国利率走廊的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4 刘雅玮;“利率走廊”的构建对短期利率波动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5 朱闻宇;利率走廊能稳定短期市场利率吗?[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6 薛英龙;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回购利率作为我国基准利率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7 罗原;利率走廊及其对中国利率调控体系的借鉴[D];福州大学;2017年

8 杨佳波;利率走廊的最优宽度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9 吴英杰;我国利率走廊机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7年

10 李萍萍;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18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618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0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