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包容性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18:21
【摘要】:基于我国当前步入经济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体制改制步入深水区,以及金融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服务广度不够、运行效率不高、服务实体经济以及防范风险能力不足的现实背景。对此,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服务的可得度、使用度和使用效用度构建了综合性的金融包容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欧式距离法构建综合性的金融包容性指数,运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并进一步对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促进我国金融包容性发展寻找一条可持续性道路。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相关文献和理论,对金融包容性的内涵进行界定;(2)从多个视角梳理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服务现状,并进行分析和反思;(3)综合分析现有的国内外金融包容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来构建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4)运用欧式距离法构建金融包容性指数并测度我国31个省份的金融包容性水平,进一步量化分析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的省际差异和四大区域差异;(5)结合国内外金融包容性水平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运用Tobit模型和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6)在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将理论与现实结合,提出促进金融包容性水平、推进金融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贯彻了从理论到实际,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最终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1、2005-2014年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总体较低本文基于金融服务的可得度、使用度和使用效用三个维度,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选取多个指标构建了我国金融包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份的金融包容性水平进行了详细量化的分析。从金融包容性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我国金融金融包容性的总体水平较低,北京和上海达到了高度包容水平,其余省份各年的包容性指数均在0.3-0.5之间,大部分省份刚好步入中度包容水平。从全国31个省份金融包容性指数的均值来看,2005-2014年间,各年平均值都在0.3-0.5的区间内,2014年平均值达到最高,为0.4242。这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能力、金融包容性的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与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善。2、从动态角度来看,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有一定提高虽然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总体仍较低,但从动态来看,2005-2014年间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一方面,从各省份来看,金融包容性水平呈上升的趋势,2005年全国没有一个省份的金融包容性指数超过0.5,超过0.35的省份仅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广东、山东,2014年金融包容性指数超过0.5的为北京和上海,其余省份则均超过了0.35;另一方面,全国金融包容性水平的平均值也在不断上升,2005年31个省份金融包容性水平的均值为0.3514,2009年时突破了0.4,到2014年我国金融包容性指数的均值为0.4242。同时,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的增长幅度存在着地区差异,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金融包容性水平的增长幅度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省份。3、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和?系数对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的省际差异进行了度量,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公式对我国金融包容性水平的四大区域差异进行了度量。度量结果显示,2005年金融包容性水平省际差异的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和?系数分别为0.0078、0.1329和0.0459,2014年三个指标数据分别为0.021、0.2282和0.0952,表明我国省际间金融包容性水平存在着差异,且差异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对四大区域间差异的度量结果显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总体在不断扩大,使得区域间的总体差异也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四大区域的泰尔指数均呈增长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泰尔指数最大,表明其区域内差异最大,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泰尔指数较小,说明这三个区域的内部差异比较小;与此同时,综合四大区域的情况来看,区域内差异对金融包容性水平总差异的贡献度较高。4、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因素对金融包容性水平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交通便利度和受教育程度对金融包容性水平的总体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整体上来看,在所有变量中,除城镇化水平不显著外,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信息化水平、交通便利度和受教育程度均在不同水平下显著。具体来看,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交通便利度和受教育程度平均与金融包容性水平呈正相关,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则与金融包容性水平呈负相关。从各变量指标对金融包容性水平影响的强弱来看,由强到弱依次是信息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交通便利度。综合分析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因素对金融包容性水平产生的影响都符合预期,这正好印证了实证分析的价值所在,为提高金融包容性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提供了实证依据。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包括:(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消费引导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让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2)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推广线上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的渗透度和覆盖度;(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包容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信用环境;(4)提高教育水平,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以改变经济主体的传统金融观念,提高其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5)实施有差别的政策措施,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来提高金融包容性水平,同时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
【图文】:
点规模和从业人员数进行分析。图 3-1 2005-2014 年我国银行业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情况从图 3-1 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机构网点数和从业人员数在 2005-2014 年间的总体变化趋势。其中,,机构网点数在十年间的变化不是特别明显,波动幅度比较小,基本在 20 万个左右,但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 年全国银行机网点数为 20 万个,2014 年这一数据达到了 21.8 万个。另外,我国银行从业人数总体增长趋势较明显,只有 2006 年呈小幅下降
第 3 章 我国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29化情况,特以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来(如图 3-2 所示)。图 3-2 2005-2014 年我国三大保险参保人数情况从图 3-2 可以看出,2005-2014 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总体上都呈增长的趋势。但具体来看,基本养老保险的增幅最大,从2005 年的 1.74 亿人增加到 2014 年的 8.42 亿人;其次是医疗保险,从 2005 年的1.38 亿人增长到 2014 年的 5.98 亿人;虽然失业保险的增幅不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也出于稳定增长的趋势,2014 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 1.7 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快速增长,与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分不开,新的保险体制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得保险服务的覆盖人群不断增加。此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32
本文编号:2673014
【图文】:
点规模和从业人员数进行分析。图 3-1 2005-2014 年我国银行业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情况从图 3-1 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机构网点数和从业人员数在 2005-2014 年间的总体变化趋势。其中,,机构网点数在十年间的变化不是特别明显,波动幅度比较小,基本在 20 万个左右,但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 年全国银行机网点数为 20 万个,2014 年这一数据达到了 21.8 万个。另外,我国银行从业人数总体增长趋势较明显,只有 2006 年呈小幅下降
第 3 章 我国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29化情况,特以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来(如图 3-2 所示)。图 3-2 2005-2014 年我国三大保险参保人数情况从图 3-2 可以看出,2005-2014 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总体上都呈增长的趋势。但具体来看,基本养老保险的增幅最大,从2005 年的 1.74 亿人增加到 2014 年的 8.42 亿人;其次是医疗保险,从 2005 年的1.38 亿人增长到 2014 年的 5.98 亿人;虽然失业保险的增幅不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但也出于稳定增长的趋势,2014 年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 1.7 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快速增长,与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分不开,新的保险体制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得保险服务的覆盖人群不断增加。此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金鑫;吴青;;中国金融包容性发展研究——基于金融机构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6年10期
2 王健;刘霞;;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包容与产业结构转型——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06期
3 李建军;卢盼盼;;中国居民金融服务包容性测度与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16年03期
4 涂水斌;;中国金融包容水平的测度[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年03期
5 王修华;陈茜茜;;农户金融包容性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19省份的问卷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6年01期
6 吕勇斌;邓薇;颜洁;;金融包容视角下我国区域金融排斥测度与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12期
7 范香梅;张晓云;辛兵海;;中国金融包容性发展与收入公平分配的因果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09期
8 粟勤;肖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包容的影响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视角[J];财经研究;2015年06期
9 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5年03期
10 郭田勇;丁潇;;普惠金融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银行服务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5年02期
本文编号:2673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67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