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金融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4 14:27
【摘要】:资源型区域是拥有丰裕自然资源禀赋,并以自然资源开发、加工和输送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的区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投入,资源型区域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不可再生资源逐渐面临着开发殆尽的局面,我国的资源型区域也不同程度的遭遇到“资源诅咒”而发展乏力,同时还伴随着经济结构失衡、城镇化进程缓慢、贫富差距与区域差距拉大、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宏观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随着人们对资源型区域发展问题的不断重视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引进,各项政策措施在资源型区域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全面解决资源型区域的发展问题。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资源配置和调动其他经济资源的能力已经被认可,金融政策也被纳入了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但现有的金融政策是以现有的金融体系为基础提出的,缺乏对金融体系的动态性考察。而金融功能理论的提出则改变了传统金融理论研究的路径,金融功能作为金融资源的高级存在形式,一旦被开发,就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此为指导对金融体系进行改良,将使金融的核心和引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也会使资源型区域较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本文首先综合资源丰裕度指数、资源型产业投资比重、资源型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三个指标,从省级行政区中选出五个典型资源型区域作为研究样本。其次,明确了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目的是使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更加明确,更能从根本上触动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经济增长速度不再是本文研究的目标,而是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经济结构、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同时通过优化经济增长推动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通过将资源型区域和非资源型发达地区的比较,发现可以通过区域间协同发展,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为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外部力量支持。再次,以金融功能理论和金融资源理论为基础,指出金融功能资源是金融资源体系的顶层资源,随着资源型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功能将在内生机制、协调机制、效率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演进,只要对其合理开发,以此为基础设计效率更高的金融体系,将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 本文以金融功能的层级关系为基础,通过对典型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历程的分析,及其与国内发达地区的比较,得出了“金融发展就是金融功能的演进,金融功能演进是在内生机制、协调机制、效率机制的推动下完成的,金融功能演进包括横向演进即金融功能实现效率的提升、纵向演进即金融功能体系的完善”的理论结论。并初步预测,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金融已经具备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殊衍生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将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进行分解,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具体包括经济增长机制、结构优化机制、发展动力传导机制和效率实现机制,结合理论模型和逻辑推理,证明了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是有效的。 实证分析部分以五个典型资源型区域为样本,并选择上海作为发达地区代表与之进行比较。首先结合综合指数法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指数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水平及其二级指标的判定值,结果显示各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近年来有所提升,但都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之后在对金融功能指标进行量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时间序列/截面数据模型,对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实现能力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基础功能和市场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显著正向关系,贷款比率和不良贷款率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显著逆向关系,资本市场、金融风险防范功能、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系不显著。说明资源型区域的金融锁定现象仍比较突出,风险防范功能实现效果较差,市场化水平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促进作用。 最后,从金融体系自身完善与配套政策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金融体系自身重在调整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挥商业银行信息优势,发展商业银行直接融资业务以消除金融锁定。同时大力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延伸金融避险功能的业务领域、设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基金、提升金融机构综合竞争力。配套政策重在推动金融市场化和资源价格市场化,建立金融发展与经济、社会、企业的协调机制,并以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实现资源型区域与发达地区的要素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型区域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步。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以金融功能的视角研究具体的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问题。避免日益复杂化的金融体系对研究的影响,以稳定的金融功能为出发点,动态分析金融体系未来的变化。在对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演进的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得出了金融功能演进是内生机制、协调机制、效率机制三大动力推动的结果,金融功能因此呈现出横向演进和纵向演进的发展态势,资源型区域最终将衍生出金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功能。(2)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将金融功能视角下金融对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解和论证。(3)以资源型区域金融功能实现效率为基础,尝试建立了金融功能量化指标分析体系,并对金融功能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者的关系在资源型区域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F832.7
【图文】:

技术路线图,金融功能,现实背景,实现效率


19图 1.1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文章具体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提出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资源型区域存在金融资源严重短缺和金融功能实现效率低的现实背景,并提出以金融功能实现体系的完善为途径,多视角、多层级的分析金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功能,最终使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变的目标。并针对所研究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梳理,最后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第二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是研究对象界定,在对资源型区域的典型特征进行归纳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划定全国范围内省级层面的典型资

金融功能,金融资源,逻辑关系


山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融发展研究显示出一些较为清晰的线索。1默顿和博迪(Merton1]-[62]首次明确了金融功能的研究视角,他们认为,任何金融系统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便利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度研究金融发展间题提供了思路。国内学者白钦先(1989)[63体系“总体效应”的概念,金融体系的“总体效应”是一国金和要素间协调,这一结论与金融功能观不谋而合。金融功能观就是金融功能的演进,是对金融结构理论颠覆式的发展,但是理某些问题上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如果把视角放在金融功能,在实证分析时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在我国应用金融功能观的问题的依然较少,金融功能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金融功能,金融发展,研究成果,因素


础功能分为六个方面:清算和结算功能;积聚资源和分割股份;在时间和空间中转移资源;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处理激励问题。莱文(Levine,1997)[68]认为,金融基本功能可以分为五大类:风险改善、资源配置、公司治理、动员储蓄及促进交易。1这两类观点实质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表述上和对某些特殊问题的处理上有所差别。白剑眉(2005)[69]首先对金融功能的层次划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认为金融功能从上至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抽象层次、具体层次、表象层次。抽象层次是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具体层次是金融的支付结算、储蓄转化、信息传递、风险管理等功能,表象层次是金融的渗透功能,具体指经济货币化和经济金融化。白钦先、谭庆华(2006)[70]根据金融功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把金融功能划分为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衍生功能四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如图 2.2 所示。并认为基础功能包括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也是金融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扩展功能包括风险规避和经济调节功能,衍生功能包括风险管理和宏观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钦先;白炜;;金融功能研究的回顾与总结[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5期

2 崔满红;金融资源理论研究(二):金融资源[J];城市金融论坛;1999年05期

3 赵云旗;;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探讨[J];财政研究;2007年10期

4 景普秋;王清宪;;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福”与“祸”: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7期

5 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6 白剑眉;金融功能的层次结构:一个全景分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托玛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约束: 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经济导刊;1997年05期

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9 张米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2期

10 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年06期



本文编号:2793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793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3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