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肇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给各国银行体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多数学术界人士将本次危机归责于美国2002年以来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低利率政策),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了银行过度的风险承担行为。基于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这一关系,Borio and Zhu (2008)首次在其工作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Risk-tak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该渠道的含义是:货币政策会改变资产价值、融资成本和风险定价,进而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容忍度,以及其贷款定价和投资决策,最终对实体经济产出和金融稳定产生作用。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揭示了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并非是中性且被动的的。厘清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作用,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货币当局的政策有效性,最终促进金融稳定。纵观现有文献,国外学者对风险承担传导渠道的研究涉足较早。我国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信贷渠道,较少关注风险承担渠道。 本文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中国实际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进行了全面研究。文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第二部分从传统货币政策传导理论、银行风险承担以及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三方面对已有经典文献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主要界定了银行风险承担的概念,分析了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五大细分机制以及影响风险承担渠道传导的诸多因素;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文章构建了三个模型全面研究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异质性以及非对称性。文章运用我国45家商业银行2004-2013年间的微观数据和10年宏观数据建立非平衡数据面板,采用差分GMM估计方法分别对三个模型进行了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经济学角度的分析和解释。第六部分则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个角度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确实存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2)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存在异质性。资产规模越大,资本越充足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抵御能力越强,而盈利能力越好的银行对货币政策调整的抵御能力越弱。(3)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存在非对称性,扩张性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激励作用强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约束作用。这可能与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信贷扩张冲动有关。
【关键词】:货币政策 风险承担渠道 宏观审慎监管 金融稳定 差分GMM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22.0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第一节 研究背景8-9
- 第二节 研究意义9-10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10-11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11-13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3-20
- 第一节 传统货币政策渠道研究综述13-14
- 第二节 风险承担渠道的研究综述14-18
- 第三节 本章小结18-20
- 第三章 银行风险承担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20-26
- 第一节 银行风险承担的内涵20-21
- 第二节 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机制21-23
- 第三节 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因素23-26
- 第四章 研究设计26-36
- 第一节 模型构建26-28
- 第二节 变量选择28-31
- 第三节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31-36
- 第五章 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实证研究36-47
- 第一节 GMM估计方法36-37
- 第二节 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分析37-40
- 第三节 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异质性分析40-42
- 第四节 我国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非对称性分析42-47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47-50
- 第一节 主要结论47
- 第二节 政策建议47-50
- 参考文献50-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素梅;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浙江金融;2000年09期
2 吉可为,苑德军;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张鹏;不稳健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的负面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05期
4 戴相龙;戴相龙表示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J];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30期
5 钱敏华;;正确认识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的作用[J];对外经贸财会;2000年04期
6 于惠玲;;我国货币政策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金融;2000年11期
7 黄健;;货币政策:寻求新工具[J];资本市场;2000年11期
8 李春琦;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J];当代财经;2001年01期
9 朱正元;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辩证否定与启示[J];南方金融;2001年05期
10 宋立;继续实施财政、货币政策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帅;徐长生;;货币状况指数:我国货币政策的信息指示器[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珂;时光;;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出现倒‘V’型转变原因浅析[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许晋波;;新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4 徐洪才;;2012年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展望[A];中国经济年会(2011-2012)会刊[C];2012年
5 李,
本文编号:283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8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