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融合作的制度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0:27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金融处于事实上的“无体系”状态,隐藏着金融危机的风险。金融危机一方面对区域金融合作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也推动欧洲金融合作迎难而上。欧洲金融合作的制度变迁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欧洲支付同盟-2008年金融危机前,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2012年经济层面金融危机形势好转,以及2012年至今的后金融危机阶段。欧洲金融合作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稳定政策等主要领域,在上述三个阶段呈现出各自的制度变迁进程。按照制度变迁供需均衡分析框架,体系环境、宪政基础与合作规范作为外在变量自始至终的对制度变迁发挥塑造作用,而制度主体之间围绕成本-收益分析、权力-利益考量进行的互动和博弈,以及由此决定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均衡或非均衡关系,是影响制度变迁走向和制度创新成果的核心逻辑。在金融危机前这个阶段,欧盟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合作实践。(1)货币政策发展包括支付同盟、汇率协调机制、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稳定基金、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欧元区的成立等主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变迁是1989年的《德洛尔报告》和2002年欧元区的运行。欧洲各国拥护德国马克作为欧洲的中心货币;德法等大国达成共识,将强势马克纳入共同货币加以管理,德国愿意承担经济货币联盟的公共物品提供职能。这一举措克服了过去欧洲汇率协调机制灵活性有余、有效性不足的弊端,成为举足轻重的货币制度创新。欧元区的建立是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升级,推动区域内的经贸往来和一体化的深入。(2)以莱姆法路西法案为主的银行监管合作,主要表现为成员国内部监管机构的合作。这是对欧盟金融监管规则中“货币与监管相分离”政策的呼应,通过“银行母国进行审慎监管、东道国进行商业行为监管”的方式呼应来自成员国和金融业的需求。(3)《稳定与增长公约》是这一阶段的稳定政策的制度创新,以具有约束力的法规形式,要求成员国提交预算稳定方案,控制财政赤字,违规将受到处罚。德国意志逐渐在大国博弈中胜出,法国在一体化其他领域得到德国支持,其他国家也受到长期区域联合思想的影响,接受了德国对于财政平衡的要求,新的供需均衡得以实现。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中的“最后贷款人”机制、监管机制中的“德拉罗西埃报告”和稳定政策中的“欧洲稳定机制”成为欧盟和欧元区应对危机、推动欧盟制度改革的主要体现。金融危机的出现、传导、恶化、缓和及好转伴随着欧盟实施的一系列非常规举措,但是绝大多数政策不但没有缓解当时的危机状况和经济表现,反而使得市场信心不断下降,危机愈演愈烈。2009年的“德拉罗西埃报告”提出建立超国家的欧洲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机构,欧盟监管观念转变为审慎监管。2010年欧洲理事会修改《里斯本条约》,建立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随着欧洲央行“直接货币交易”的推出,二者共同扮演欧元区“最后贷款人”角色,欧元区金融市场逐渐稳定。这三项制度创新是欧洲大国之间复杂博弈的产物,德国因为获得了足够的财政权补偿从而转变了过去不承担无限救助责任的表态,法国则获得德国在欧洲央行的政策支持,英国反对任何形式的财政联盟但因脱欧形势影响力大减,其他国家则依附于德国的财政支持而急于解决国内危机。新的制度供需均衡使得金融危机得以扭转,欧元区重新走向正向发展的道路。金融危机紧张局面缓解后,欧洲金融体系仍然面临众多难题,急需解决一系列体制性障碍。欧元区改革、“银行业联盟”和“财政联盟”成为当前欧盟危机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2010年以来,欧洲各国发展金融合作的共同观念空前强大,德国持续发挥核心领导力,法国总统马克龙当选后更加强调超国家组织的权威和经济联盟、政治联盟的巩固,在英国脱欧的刺激下德法共识进一步加大,进而推动实现欧盟一体化60年来最重要的体制改革。这种局面受到欧盟的合作规范和制度路径依赖的很大影响,但危机后欧洲金融合作制度建设还很漫长。与欧洲模式相较,东亚金融合作在领域、深度、制度化等层面都处于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的地区特征。但在东亚金融合作中制度变迁的供需均衡分析范式具有同样的理论适用性。东亚金融合作的主导力量是小国集团,而不是中、日、韩等经济大国;东亚金融合作制度化水平不高,受到地区文化的强烈影响。按照区域金融合作制度供需均衡分析范式,中国需要辨明东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对金融合作有哪些制度需求,尤其是那些发挥核心影响力的东盟小国对于汇率稳定和危机救助基金的需求,并且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加以满足。同时,中国要努力发挥大国影响力,利用经济政治实力提供跨领域的公共物品。总之,欧洲金融合作的制度变迁始终遵循制度主体基于成本-收益衡量的供需均衡这样一种分析理路。只有那些拥有核心创新力、满足制度主体时代需求的制度设计,才有可能在制度实践中实现供需均衡,达成革命性的制度变迁。欧洲金融合作的历史就是不断通过制度主体力量博弈实现供给-需求均衡的制度变迁史。
【学位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831.6
【部分图文】:
低于但接近 2%。在 1990 年至 2000 年首次控制货币政策。如图 4.1 所示,2000 2007 年通货膨胀率相对平稳,而从 2008 年至今,通货膨胀率波动幅度较大。 年至 2005 年,欧洲央行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欧元区经济增长。由币供应和信贷增长率迅速增加,欧洲央行实行更加严格的政策。欧洲央行货策的成功巩固了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不仅降低了通货膨胀的成本,还了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促进了长期投资的增长,降低了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欧盟经济的情况相对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了 5.2%。财政赤字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8%,公共债务是 GDP 的 66%。23,在危机爆发前,欧盟各国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胀方面总体上是有效的。另一,危机前货币市场的动荡导致了银行市场融资成本的上升。成员国中央银行实行过分严格的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市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充裕的流动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不稳定、风险的增加以及系统性风险的累积。
1.6 2.8 0.3 -7.0 -13.8 -32.1 -12.7 -8.0 -6.1 -3.6 -1.9-6.2 -5.9 -6.7 -10.2 -15.1 -11.2 -10.3 -8.9 -13.2 -3.6 -5.7 1.2 2.2 1.9 -4.4 -11.0 -9.4 -9.6 -10.5 -7.0 -6.0 -5.3-3.2 -2.3 -2.5 -3.2 -7.2 -6.8 -5.1 -4.8 -4.1 -3.9 -3.6 -4.2 -3.6 -1.5 -2.7 -5.3 -4.2 -3.7 -2.9 -2.9 -3.0 -2.6斯 -2.2 -1.0 3.2 0.9 -5.4 -4.7 -5.7 -5.6 -5.1 -8.8 -1.2亚 -0.4 -0.5 -0.5 -4.2 -9.1 -8.7 -4.3 -1.2 -1.0 -1.2 -1.2 -0.3 -0.3 -0.8 -3.1 -9.1 -6.9 -8.9 -3.1 -2.6 -0.6 -0.2 0.1 1.9 4.2 3.3 -0.7 -0.7 0.5 0.3 1.0 1.3 1.4 -2.6 -2.5 -2.1 -4.2 -3.2 -2.4 -2.4 -3.5 -2.4 -1.8 -1.1-0.3 0.2 0.2 0.2 -5.4 -5.0 -4.3 -3.9 -2.4 -2.3 -2.1 -2.5 -2.5 -1.4 -1.5 -5.3 -4.4 -2.6 -2.2 -2.0 -2.7 -1.0 -6.2 -4.3 -3 -3.8 -9.8 -11.2 -7.4 -5.7 -4.8 -7.2 -4.4尼亚 -1.3 -1.2 -0.1 -1.4 -5.8 -5.6 -6.7 -4.0 -14.7 -5.3 -2.9克 -2.9 -3.6 -1.9 -2.4 -7.8 -7.5 -4.3 -4.3 -2.7 -2.7 -2.72.6 3.9 5.1 4.2 -2.5 -2.6 -1.0 -2.2 -2.6 -3.2 -2.7来源:欧洲统计局
图 4.3 欧元区年均失业率据来源:欧洲统计局一个机构是否可以作为最后贷款人,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可以并愿意动性救助,并且被外界所承认。欧央行掌管欧元区货币发行,但事实维持价格稳定的初衷。虽然欧央行采取了很多非常规措施,但都事先是临时性的。国际市场没有形成“欧央行是欧元区最后贷款人”的认部分国家政府虽有救助的意愿与职权,却不具有救助的能力。2010 年性金融救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ESM)替代 EFSF 和 EFSM,向有需银行注资。前提是该国已经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和债务。ESM 具有款人职能的职权与意愿,但是不具备提供无限量流动性的能力。ESM 能力亦开始受到市场质疑,无法单独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欧盟现有成为欧元区各国的危机管理指南,也成为德国在危机初期试图摆脱最能的合法性武器。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 2011 年关于 EFSF 以及 2012 的判决中明确指出,德国联邦议会不会授权欧央行实施没有限制的最权。
本文编号:2873019
【学位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831.6
【部分图文】:
低于但接近 2%。在 1990 年至 2000 年首次控制货币政策。如图 4.1 所示,2000 2007 年通货膨胀率相对平稳,而从 2008 年至今,通货膨胀率波动幅度较大。 年至 2005 年,欧洲央行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欧元区经济增长。由币供应和信贷增长率迅速增加,欧洲央行实行更加严格的政策。欧洲央行货策的成功巩固了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不仅降低了通货膨胀的成本,还了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促进了长期投资的增长,降低了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欧盟经济的情况相对稳定。国内生产总值(GDP)了 5.2%。财政赤字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8%,公共债务是 GDP 的 66%。23,在危机爆发前,欧盟各国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胀方面总体上是有效的。另一,危机前货币市场的动荡导致了银行市场融资成本的上升。成员国中央银行实行过分严格的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市场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充裕的流动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不稳定、风险的增加以及系统性风险的累积。
1.6 2.8 0.3 -7.0 -13.8 -32.1 -12.7 -8.0 -6.1 -3.6 -1.9-6.2 -5.9 -6.7 -10.2 -15.1 -11.2 -10.3 -8.9 -13.2 -3.6 -5.7 1.2 2.2 1.9 -4.4 -11.0 -9.4 -9.6 -10.5 -7.0 -6.0 -5.3-3.2 -2.3 -2.5 -3.2 -7.2 -6.8 -5.1 -4.8 -4.1 -3.9 -3.6 -4.2 -3.6 -1.5 -2.7 -5.3 -4.2 -3.7 -2.9 -2.9 -3.0 -2.6斯 -2.2 -1.0 3.2 0.9 -5.4 -4.7 -5.7 -5.6 -5.1 -8.8 -1.2亚 -0.4 -0.5 -0.5 -4.2 -9.1 -8.7 -4.3 -1.2 -1.0 -1.2 -1.2 -0.3 -0.3 -0.8 -3.1 -9.1 -6.9 -8.9 -3.1 -2.6 -0.6 -0.2 0.1 1.9 4.2 3.3 -0.7 -0.7 0.5 0.3 1.0 1.3 1.4 -2.6 -2.5 -2.1 -4.2 -3.2 -2.4 -2.4 -3.5 -2.4 -1.8 -1.1-0.3 0.2 0.2 0.2 -5.4 -5.0 -4.3 -3.9 -2.4 -2.3 -2.1 -2.5 -2.5 -1.4 -1.5 -5.3 -4.4 -2.6 -2.2 -2.0 -2.7 -1.0 -6.2 -4.3 -3 -3.8 -9.8 -11.2 -7.4 -5.7 -4.8 -7.2 -4.4尼亚 -1.3 -1.2 -0.1 -1.4 -5.8 -5.6 -6.7 -4.0 -14.7 -5.3 -2.9克 -2.9 -3.6 -1.9 -2.4 -7.8 -7.5 -4.3 -4.3 -2.7 -2.7 -2.72.6 3.9 5.1 4.2 -2.5 -2.6 -1.0 -2.2 -2.6 -3.2 -2.7来源:欧洲统计局
图 4.3 欧元区年均失业率据来源:欧洲统计局一个机构是否可以作为最后贷款人,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可以并愿意动性救助,并且被外界所承认。欧央行掌管欧元区货币发行,但事实维持价格稳定的初衷。虽然欧央行采取了很多非常规措施,但都事先是临时性的。国际市场没有形成“欧央行是欧元区最后贷款人”的认部分国家政府虽有救助的意愿与职权,却不具有救助的能力。2010 年性金融救助机制“欧洲稳定机制”(ESM)替代 EFSF 和 EFSM,向有需银行注资。前提是该国已经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和债务。ESM 具有款人职能的职权与意愿,但是不具备提供无限量流动性的能力。ESM 能力亦开始受到市场质疑,无法单独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欧盟现有成为欧元区各国的危机管理指南,也成为德国在危机初期试图摆脱最能的合法性武器。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 2011 年关于 EFSF 以及 2012 的判决中明确指出,德国联邦议会不会授权欧央行实施没有限制的最权。
本文编号:2873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287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