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行化银两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6 16:50
天津"行化银"是近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银两制度,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并在银两市场的整合中取得优势,行用范围不断扩大。经过庚子事变冲击后,行化银两制度在政府、商会、银行、炉房等多方力量的博弈下不断调整,其实银基础化宝银逐步退出货币市场,但其价值尺度和记账货币功能不断强化并在20世纪10年代发展成为天津的标准虚银两。行化银在近代天津货币兑换市场、国内外汇兑市场和商业清算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为天津贸易及其商业覆盖区域提供重要的交易媒介和信用工具。然而,由于清末民初以来银元势力的扩大,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以银元为主导的货币政策,导致以行化银为代表的虚银两制度处于危机之中,最终完全被银元取代而退出历史。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行化银的产生与发展
(一)银两货币价值的确定
(二)行化银的产生
(三)行化银向标准虚银两的发展
三、行化银两制度的动荡与调整
(一)庚子事变与“银色危机”
(二)关税补色风波与公估局的设立
(三)化宝银从货币市场的退出
四、行化银在金融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一)天津货币兑换市场的标准
(二)天津汇兑市场的标准
(三)行化银与天津拨码制度
五、废两改元与行化银两制度的终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良币胜出:银元在近代中国市场上主币地位的确立[J]. 熊昌锟.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06)
[2]清末时期的过炉银危机与制度调整[J]. 燕红忠,高宇.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7(02)
[3]晚清区域货币市场发展研究——以营口“过炉银”为中心[J]. 王昉,燕红忠,高宇. 历史研究. 2016(03)
[4]天津行化银由宝银转为“虚银两”的过程[J]. 刘燕武. 中国钱币. 2011(02)
[5]近代北京货币行用与价格变化管窥——兼读火神会账本(1835—1926)[J]. 彭凯翔.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3)
[6]20世纪初天津的金融风潮及其应对机制[J]. 龚关. 史学月刊. 2005(02)
[7]三十年天津外汇指数及外汇循环[J]. 何廉.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27(02)
本文编号:3190053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7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行化银的产生与发展
(一)银两货币价值的确定
(二)行化银的产生
(三)行化银向标准虚银两的发展
三、行化银两制度的动荡与调整
(一)庚子事变与“银色危机”
(二)关税补色风波与公估局的设立
(三)化宝银从货币市场的退出
四、行化银在金融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一)天津货币兑换市场的标准
(二)天津汇兑市场的标准
(三)行化银与天津拨码制度
五、废两改元与行化银两制度的终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良币胜出:银元在近代中国市场上主币地位的确立[J]. 熊昌锟.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06)
[2]清末时期的过炉银危机与制度调整[J]. 燕红忠,高宇.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7(02)
[3]晚清区域货币市场发展研究——以营口“过炉银”为中心[J]. 王昉,燕红忠,高宇. 历史研究. 2016(03)
[4]天津行化银由宝银转为“虚银两”的过程[J]. 刘燕武. 中国钱币. 2011(02)
[5]近代北京货币行用与价格变化管窥——兼读火神会账本(1835—1926)[J]. 彭凯翔.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3)
[6]20世纪初天津的金融风潮及其应对机制[J]. 龚关. 史学月刊. 2005(02)
[7]三十年天津外汇指数及外汇循环[J]. 何廉.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27(02)
本文编号:3190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319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