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建行T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防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6 06:12

  本文关键词:建行T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防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个人住房贷款 不良贷款 防范措施


【摘要】:自1998年国家逐步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兴盛与繁荣,各商业银行纷纷推进住房按揭贷款业务,按揭贷款购房也成了大多数自有资金不足但有购房需求的人的主要购房途径。由于住房贷款业务一般周期较长,并且具有业务量大且分散的特点,因此住房贷款业务不良贷款暴露期间较长,具有滞后性,不良贷款一般在贷款发放数年后才暴露出来,不良贷款发生率的高低也决定了了商业银行未来数年、数十年间的信贷资产质量。建行T分行自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以来,贷款余额逐年增长,目前已突破100亿元,但不良贷款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受国家宏观经济影响、房地产周期性影响以及其他内外部风险影响,建行T分行存量住房贷款不良率较之前出现了一定上升,为了保证住房贷款业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住整体经营成果,建行T分行必须对加强住房贷款业务不良发生率的控制并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本文以建设银行T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防范为主题,通过对建设银行T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贷款现状分析,从开发商、借款人、宏观环境、银行等四个层面分别分析了导致不良贷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个人住房贷款 不良贷款 防范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47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9-12
  • 1.2.1 国外文献综述9-10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0-12
  • 1.2.3 文献综述评述12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4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13-14
  • 2 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与不良贷款相关理论14-19
  • 2.1 个人住房贷款分类与业务特征14-15
  • 2.1.1 个人住房贷款分类14
  • 2.1.2 个人住房贷款特征14-15
  • 2.2 不良贷款概念界定及分类方法15-17
  • 2.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念界定15
  • 2.2.2 不良贷款分类方法15-17
  • 2.3 不良贷款形成的理论基础17-19
  • 2.3.1 金融脆弱性理论17
  • 2.3.2 信用论17-18
  • 2.3.3 客户关系理论18-19
  • 3 建行T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与不良贷款状况分析19-28
  • 3.1 建行T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流程19-22
  • 3.1.1 贷前受理调查阶段19-20
  • 3.1.2 贷中审核审批放款阶段20-21
  • 3.1.3 贷后管理阶段21-22
  • 3.2 建行T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现状22-25
  • 3.2.1 建行T分行基本情况及个人住房贷款现状介绍22-23
  • 3.2.2 建行T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相关数据23-25
  • 3.3 建行T分行个人不良贷款典型案例分析25-28
  • 3.3.1 开发商捏造购房事实,套取贷款资金25-26
  • 3.3.2 贷款审批人员未能保持审批独立性导致不良贷款26
  • 3.3.3 客户将按揭购房在他处进行抵押导致不良贷款26-28
  • 4 建行T分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成因分析28-35
  • 4.1 开发商层面不良贷款成因29-30
  • 4.1.1 开发商假按揭引发的不良贷款29
  • 4.1.2 开发商的其他行为引发的不良贷款29-30
  • 4.2 借款人层面不良贷款成因30-31
  • 4.2.1 借款人信息失真引起的不良贷款30-31
  • 4.2.2 借款人家庭变故导致的不良贷款31
  • 4.2.3 外来人口不稳定性引发的不良贷款31
  • 4.3 宏观环境影响不良贷款成因31-33
  • 4.3.1 经济下行引发不良贷款31-32
  • 4.3.2 房地产政策变化引发的不良贷款32-33
  • 4.4 银行层面不良贷款成因33-35
  • 4.4.1 贷前受理调查环节存在的不良贷款隐患33-34
  • 4.4.2 贷中审批环节存在的不良隐患34
  • 4.4.3 贷后管理环节存在的不良贷款隐患34-35
  • 5 防范银行外部因素引发不良贷款的措施35-43
  • 5.1 开发商原因引发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35-39
  • 5.1.1 防范“假按揭”引发的不良贷款35-37
  • 5.1.2 加强房地产开发商信用和资质审查37
  • 5.1.3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合法性审查37-38
  • 5.1.4 分析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38-39
  • 5.1.5 做好按揭贷款房屋的抵押登记工作39
  • 5.2 借款人原因引发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39-41
  • 5.2.1 建立科学的个人客户信用评价机制39-40
  • 5.2.2 采取灵活机动的准入机制防范不良贷款40
  • 5.2.3 合理筛选借款人,防范借款人违约40-41
  • 5.3 宏观环境引发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41-43
  • 5.3.1 及时关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应对方案41
  • 5.3.2 时刻关注T市房地产市场的变化41-43
  • 6 防范银行内部因素引发不良贷款的措施43-48
  • 6.1 加强信贷人员管理,严格落实贷款责任制43-44
  • 6.1.1 提高信贷人员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43
  • 6.1.2 加强客户经理规章制度学习43-44
  • 6.1.3 严格落实贷款责任制44
  • 6.2 严格落实贷前调查,规范贷款审批发放44-46
  • 6.2.1 严格落实贷前调查44-45
  • 6.2.2 严格执行贷款审核审批45
  • 6.2.3 规范贷款发放环节45-46
  • 6.3 强化贷后管理46-48
  • 6.3.1 加强个人客户经理贷后管理考核46
  • 6.3.2 加强对借款人的贷后动态监控46-47
  • 6.3.3 加强与开发商的贷后沟通工作47
  • 6.3.4 加强信贷档案电子化、标准化管理47
  • 6.3.5 建立专业催收队伍,强化贷后逾期管理47-48
  • 7 结论与展望48-50
  • 7.1 论文结论48
  • 7.2 论文不足之处48-49
  • 7.3 展望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晖;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质量真实性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1年01期

2 于雷;银行刚性清收不良贷款的负面效应[J];济南金融;2001年11期

3 刘兴扬,刘强,李波;建行南充市分行2001年压缩不良贷款情况调查[J];西南金融;2002年03期

4 降如何,王卫东;从不良贷款的成因谈盘活对策[J];经济师;2003年06期

5 姜春,吴勇 ,姜进强;当前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四大难题探究[J];济南金融;2003年06期

6 张若平;浅析不良贷款的解决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吕延新;浅析防范和化解农发行不良贷款的途径[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冯建强;论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不良贷款下降的关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03期

9 张伟;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市场周刊(商务);2004年09期

10 黄俊;不良贷款未能真实体现的成因与对策[J];福建金融;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东浩;万显明;刘小芳;杨晓光;;数据挖掘在不良贷款处置中的应用[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0(1)][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剑平;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良贷款形成中的经理人行为视角[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嵩;交易服务商在中国不良贷款市场中的作用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5年

2 曹金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贷款类债权定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林晨草;I银行F省分行不良贷款防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X分行商业性不良贷款案例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5 徐雅情;银行分类不良贷款与其特征因素关系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6 蒋瑶瑶;个人不良贷款形成机理及控制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7 谈雅萍;A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处置与防范[D];湘潭大学;2015年

8 张志华;关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治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俊;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小企业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10 薛钊;黑龙江省A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61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861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3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